1、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 )
A.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省略句)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2、下列各句,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李华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张明在“失物启事”中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人间草木》,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D.晚会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3、下列作者与作品配对不正确的是( )
A.契诃夫——《套中人》
B.卡夫卡——《变形记》
C.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
D.莫泊桑——《死亡与罗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下列加点词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契阔谈讌 B.列缺霹雳 C.一尊还酹江月 D.榆柳荫后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孓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有删减《文汇报》2007.11.18)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 “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却只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
D. 我国的岁时节日非常强调‘‘节物”,“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
【2】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是
A. 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 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 “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 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3】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短歌行》)
(2)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7)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8)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寻寻觅觅》)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于在《劝学》中通过凭借高地、大风、车马、船只达到更好效果的事例列举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复杂,实在难以入耳。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上承秋景之悲,下衔人事之哀,内涵多重悲意。
(4)李商隐在《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鲛人泪和蓝田玉典故描写出美好愿景的可望不可即。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痛苦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对此都有直接描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一诗中表现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择师的标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用好马和劣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其表示劣马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设喻,告诉我们学习应当专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 长沙》)
(4)在雨中哀怨,________________。 (《雨巷》)
(5)默默彳亍着,________________。 (《雨巷》)
(6)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再别康桥》)
(7)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
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8)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史记•刺客列传》)
(9)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B.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C.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本诗蕴含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试从这一方面写一文学短评(100字左右)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玉,字咸栗,万安人。祖广衡,永乐末进士。正统间,以刑部郎中出修浙江荒政,积粟数百万,督治陂塘为旱涝备。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还治院事。福建、浙江盗起,命往督兵捕。议创寿宁县于官台山,以清盗窟。讨平处州贼。已,复巡抚辽东。居官以廉节称。终刑部尚书。父乔,成化初进士。累官湖广左布政使。玉登弘治九年进士,授辉县知县。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初,孙伯坚、金琦、王宁皆以传奉得官,已,又以指挥胡震为都指挥,分守通州。玉抗疏言:“传奉不已,继之内批,累圣德,乞皆罢之。”不纳。武宗即位,甫四月,灾异迭见,玉陈修省六事。出按京畿,中官吴忠奉命选后妃,肆贪虐。玉奏。不问。刘健、谢迁罢,玉驰疏言:“刘瑾等佞幸小臣,巧戏弄,投陛下一笑。顾谗邪而弃辅臣,此乱危所自起。民穷财殚,所在空虚,陛下不改图,天下将殆。乞置瑾等于理,仍留健、迁辅政。”不报。玉遂引疾归。后瑾榜玉奸党,复诬构之。罚输粟塞下者三,最后逮系诏狱,削籍放归。瑾诛,起河南佥事,迁福建副使,皆董学政。正德十五年,累擢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宸濠反,攻安庆,玉以舟师赴援。事定,改抚郧阳。世宗即位,召为左佥都御史。论遏乱功,进右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左。历刑部左、右侍郎。六年秋坐李福达狱削籍,卒于家。玉所居仅庇风雨。天文、地理、兵制、刑律皆有论著。隆庆初,赠刑部尚书,谥端毅。
(选自《明史·刘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B.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C.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D.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
B.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编纂史书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是各部最高职位。
C.进士:在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中,举人经过会试及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
D.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文中用的是前一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玉出身宦门,数代为官。其祖父刘广衡为永乐末年进士,历任多种官职,为官清廉而有节操,最终官至刑部尚书;其父亲刘乔为成化初年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使。
B.刘玉敢于直言,批评时弊。任御史时,他上疏直陈“传奉”“内批”授官之弊;武宗即位后,他奏请武宗修身反省;出巡京畿,他揭发宦官吴忠奉命选后妃时肆意贪虐。
C.刘玉遭到诬陷,被逮人狱。刘健、谢迁免官,他急速上奏说刘瑾等是奸佞小人,请求对其弃置不理,结果被刘瑾诬为奸党,不但被罚输粟,还被逮捕入狱,革职回乡。
D.刘玉平叛有功,晋升官职。正德十五年,他任职南京,提督江防。宁王朱宸濠谋反,进攻安庆,他率领水军赴江西增援。世宗即位后,朝廷论功,晋升他为右副都御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
②民穷财殚,所在空虚,陛下不改图,天下将殆。
【5】刘玉死后,在隆庆初年被朝廷“赠刑部尚书,谥端毅”,请根据文本内容说出刘玉被“谥端毅”的理由。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新京报》报道,杭州交警开始向外卖平台送餐人员发放《外卖小哥交通安全手册》。通过专项考试免费获得手册之后,送餐人员若因交通违章需要接受现场处理,警方可以根据“赶时间送餐”的实际情况,允许送餐员在一周时间内自行选择时间。“弹性受罚”这一措施引发了热议。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