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百色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ɡě) (chēn)目 慰(jiè) 挥斥方(qiú)

    B.停(pó) 酝(niànɡ) (zhǔ)目 (yǔn)身不恤

    C.序(mò) (lònɡ)堂 (wēi)迤 (pǐnɡ)息以待

    D.(lù)力 焦(zhuó) 寥(kuò) 千丝万(lǒu)

  •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荆轲遂去,终已不顾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3、(题文)下列各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 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B. 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 借”六种方法。

    C.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 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D. 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的破碎,导致《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官职调动,一般指升迁;也可指贬谪,如“迁客骚人”;而“左迁”则专指贬官降职。

    B.“六艺”可以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也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 ”指前者。

    C.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这一天农家举行各种活动祭社祈求五谷丰登。“一片神鸦社鼓”“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写出了社日前后民间的热闹场面。

    D.“月”这一意象在不同作品中内涵不同。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是贤才或理想的象征,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月主要是营造氛围的事物,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月代表自然宇宙的永恒。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B.材料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

    C.材料一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材料二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B.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的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追求“破圈”传播,以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材料二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D.材料二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材料二充分体现了议论类文章的通俗形象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端午民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木与金可以通过一定的改造改变原来的形态,以此来说明学习能够改变人、塑造人。

    (2)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从师的目的是学道,向谁学习和对方的年龄大小无关。

    (3)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非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赤壁一带的江上充满气势的波浪不断翻滚的雄奇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刘裕北伐时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场面。

    (3)在《静女》一诗中,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男主人公不见女主人公时焦急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里说,在这“_______________”,最难调理身体和心情,而且 “_______________”也挡不住刺骨的寒气,更驱不散浓重的愁绪。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 ,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2)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3)乘彼垝垣,____________。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 。(《氓》)

  • 10、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2)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国殇》)

    (3)_____________,性命安可怀?   (《白马篇》)

    (4)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5)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6)_____________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7)春如旧,人空瘦,_____________。(《钗头凤》)

    (8)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9)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_____________!(《窦娥冤》)

    (10)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陋室铭》)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迷恋山中生活、厌恶宦海沉浮,渴望归隐山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如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人常借水抒情明志,《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对江水这样描写“_____________”;《念奴娇·过洞庭》中对于洞庭湖的水面也有这样的描述,“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李太白杂言(节选)

    宋·徐积

    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

    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

    戴乌纱,著宫锦①,不是高歌即酣饮②。

    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

    注释:①《唐才子传》记载: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②高歌酣饮: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首句“乃知公是真英物”给予了李白高度的评价,指出李白是真正的杰出人物。

    B.“万叠秋山清耸骨”比喻新奇,耸峙的万叠秋山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心中诗仙的伟岸。

    C.诗人借描写春风得意时李白戴乌纱、穿宫锦和痛饮高歌来展现了李白的高傲和狂放。

    D.“醉来还抱清风寝”借描写李白醉酒之后抱清风酣然入眠来表现了李白的豪迈俊逸。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景色或者事物)?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 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他们以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 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 尊号,是指尊崇帝、后或其先皇及宗庙等的敬称。意在歌功颂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器重。

    B. 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 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上奏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后来他提出了革除弊端、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 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子弟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2)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955位中学生以《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为题,写下了对未来的思考。

    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我不想做一个遗忘历史的人,我不想做一个不爱国的人……当我变成父母、师长、前辈的时候,希望我的孩子能对我说:“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复兴中学某班级围绕上述话题展开讨论,作为班级学生,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