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阿里地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们对其内容和形式评头论足,赞赏有加。

    B.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历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C.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秀色可餐

    D.《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水盛的样子

    B. 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

    C.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容易判断

    D.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对事物的形象与性质加以描绘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B.项伯杀人,臣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 D.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处理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的关系,不仅要靠班干部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处在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D.当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时,使用室内空气净化器是一种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增进居室健康舒适的仪器。

  • 5、下列句子句式不一样的的一项是(   )

    A. 凌万顷之茫然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 蚓无爪牙之利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迂”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泪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国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頂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客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嘀其糟而啜其酶?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鯀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鯀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

    原来,鯀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釆会和一枰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

    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人格:大概是隐者的渔父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面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后投身汩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认为稣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丰富内涵,逐层深人,结构谨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面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3)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____________。(《六国论》)

    (5)__________,一个空劳牵挂。____________,一个是镜中花。(《枉凝眉》)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名家的名字取自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像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之名出自《离骚》“________________一句。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对投机取巧、苟合取悦的世俗和没有规则、不守法度的社会现实决不妥协的态度。

    (4)面对生命的短促和个体的渺小苏轼在《赤壁赋》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

    (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从石碑文字漫灭引出后人的胡乱猜测发出自己的感慨: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_______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烘托了蜀道的艰险。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人的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表现全诗主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2)疫情暴发初期,面对危险的形势,无数医务人员勇当“逆行者”,究其原因,正是对应《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有的灾祸并不躲避。

    (3)杜甫在《望岳》中用山的南北两面光照不同来体现泰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琵琶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下列对这几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走”两句,一写亲人离散,一写容颜渐衰,写出了琵琶女生活遭遇的变化。

    B.“门前冷落鞍马稀”描述了琵琶女的境况:色衰后,再也没有人来听其弹奏。

    C.“重利轻别离”揭示了商人的价值观念,这决定了琵琶女必定时常独守空船。

    D.琵琶女梦见“少年事”,不禁联想到当今的情况,今昔的对比让她伤心落泪。

    【2】这几句诗表达了琵琶女怎样的思想感情?“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积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

    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

    B.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澹澹:清澈的样子

    ②熊咆龙吟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殷:震动

    C.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寄托:藏身

    D.①驽马十,功在不舍。驾:一天的行程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列缺:闪电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注意力集中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C.洞天石扉,(hōng)中开。訇(hōng)然:声音很大的样子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办法

    【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锲舍之,朽木不折。                           ②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                           ④犹且从师而问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我们也会从懵懂无知到慢慢懂事。

    请以“开始懂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