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阿勒泰地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左迁,贬官,降职;出官,指京官贬黜到地方任职;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C.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辛弃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苏轼。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305篇,又称“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廓(liáo)     隙(xiá)     褶皱(zhé)     点缀     敏言讷行

    B.麦(shū)       (jǐn)       动(jì)     青暝     呕哑嘲哳

    C.迁(zhé)       樯橹(lǔ)        步(kuǐ)     蟹螯     舞榭歌台

    D.害(qiāng)   沌(hún)       (zè)     孱头     残羹冷灸

  •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历代诗歌“莫不同祖‘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义是指内容,后三义指表现形式。

    B.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两宋,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其中“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北宋的秦观和南宋的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北宋的苏东坡和南宋的辛弃疾等。

    C.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名称,对诗歌的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代表作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D.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唐代虽贵左贱右,但仍沿用汉代的说法,所以白居易称自己“左迁九江郡司马”。

  •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邻国之民不少|牺牲玉帛,弗敢

    B. 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

    C. 弃甲曳而走|斩木为,揭竿为旗

    D.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日出江花红

  • 5、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

    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片面的真理。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秋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或是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或是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适得其反。在欧洲从19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见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

    (选自《诗论》,朱光潜)

    材料二:

    钱钟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基本类似。

    即物生情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谛听和描绘,是从物事情感到形象语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创作过程;执情强物则是主观先入,是把意念强加于物事,通过自我营设、情境唤起以“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

    前者,多为收缩性写作,即先对客体产生直观感应,再动之以情,述之于笔;后者基本上属于发散型写作,是所谓不按常理出牌,以主观意念混淆造物、统领外物。

    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

    有时我却觉得这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所谓“意与境浑”“意与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原载于《新民晚报》,喻军,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认为两种境界的区别不在“我”之有无,而在“我”与“物”的关系。

    B.“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

    C.《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单独描绘的对象。

    D.“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武断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可以品评高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

    B.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

    C.“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可能出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

    D.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A.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B.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

    C.镜无畜影,触形则照。虚已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

    D.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

    【5】《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桑”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达作者叹息流涕、忧国忧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自己久“囚”官场、终得解脱、恢复为自由人状态。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借古意抒今情。这也是描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风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2)在《离骚》中屈原表明人生各有各的乐趣,但自己“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用反问的语气表明自己即使粉身碎骨,“________________?”

    (3)在《诗经·氓》中写女子与男子,少时多欢聚,“________________”;而当年的海誓山盟,现在却“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观刈麦》中以“________________”写妇人送饭,再以“________________”写儿童送水,从侧面表现农忙的情形。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指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在生命和大义之间,要毅然做出“______________”的选择,如果迷失本心,则人容易犯下“____________”的错误。

  • 11、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来。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朝见天子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晨光”与“开门鼓”点题,交代时间之早,从视听角度写了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咚咚地敲起。

    B.颔联,紧扣“早”字,对犬、鸟的刻画生动传神,小狗儿因地湿而爬起摇尾,小鸟飞到窗前不停欢叫,似在向人们报告晴好天气的到来。

    C.尾联,照应诗题,近来乡梦撩人愁思,于是诗人借酒浇愁,不料饮酒过量,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用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流畅、欢快,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文言文阅读

    孛鲁,鲁国王木华黎之子。沉毅魁杰,宽厚爱人,通诸国语,善骑射,年二十七,入朝行在所。时太祖在西域,夏国主李王阴结外援,蓄异图,密诏孛鲁讨之。甲申秋九月,攻银州,克之,斩首数万级,获生口马驼牛羊数十万,俘监府塔海,命都元帅蒙古不华将兵守其要害而还。乙酉春,复朝行在所。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遣撒寒追及于紫荆关,斩之,丙戌夏,诏封功臣户口为食邑,曰十投下,孛鲁居其首。宋将李全陷益都,执元帅张琳送楚州。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蹂践溺死不可胜计。夏四月,城中食尽,全降。诸将皆曰:“全势穷出降,非心服也,今若不诛,后必为患。”孛鲁曰:“不然,诛一人易耳。山东未降者尚多,全素得人心,杀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表闻,孛鲁便宜处之。乃以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郑衍德、田世荣副之,郡县闻风款附,山东悉平。时滕州尚为金守,诸将或言炎暑未可进攻,孛鲁曰:“主上亲督大军,平定西域数年,未闻当暑不战,我等安敢自逸乎!”遂促进兵。金兵出战,败之,斩三千余级,其余老幼开门出降。九月,师还,至燕,猎于昌平,民持牛酒以献,却之。及还,赐馆人银数百两。闻太祖崩,趋赴北庭,哀毁遘疾。戊子夏五月薨,年三十二。至治元年,诏封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

    【注】①遘:通“构”。构成,造成。

    (节选自《元史·孛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B. 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C. 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D. 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申属于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包括十二天干和十地支。

    B. 食邑一般指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又可称为采邑、封地等。

    C. 诏在文中指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D. 太师是官名,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也可指辅导太子之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孛鲁奉诏讨伐,扫除威胁。夏国君主李王暗中勾结外敌,心存不轨,孛鲁受太祖密诏前去征讨;攻克银州,俘虏了监府塔海,大获全胜。

    B. 孛鲁富有主见,做事果断。在攻打滕州时,军中将帅都认为天气酷热不宜进军,孛鲁以皇上平定西域为例进行反驳,并果断进兵,大败金军,攻克滕州。

    C. 孛鲁熟悉情势,稳定大局。他上表启奏皇上,保全降将李全,既树立了元军的威望,又安抚了民心,最终其他郡县相继归附,山东得以平定。

    D. 孛鲁忠君为国,尽享哀荣。听闻太祖驾崩后,他急忙奔赴北庭,由于哀痛过度而伤身成疾;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上柱国等,并被赠予褒扬的谥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

    (2)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蹂践溺死不可胜计。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楚汉相争,是历史,也是智慧的展台,这些智慧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充实华夏文明。

    对当代青年来说,世界有纷争,生活有矛盾,学习有压力,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借取怎样的智慧以助我们解决问题?

    以“当代青年挑战·借取历史智慧”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发表在学校的公众号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