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烟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桑梓”“桃李”“婵娟”分别代指家乡、老师、月亮。

    B.新型运载火箭、全新的轨道设计、全新的控制模式……给飞控总体方案设计带来很大挑战。

    C.齐白石在《鸣蝉抱叶》画中题了两句诗:“鸣蝉抱秋叶,及地有余声。”

    D.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呢,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①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② 我独自微微地笑着

    ③ 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

    ④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⑤ 我欲落泪

    A. ①③⑤④②   B. ①④②③⑤   C. ③②④⑤①   D. ③⑤④②①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bǐng)弃       (shū)   (zhēng)嵘     (gá)然而止

    B.饥(jĭn)        (niù)   (fēi)闻          出类拔(cuì)

    C.悲(chuàng)   (niè)   (1ì)          五彩(bīn)纷

    D.包(zhā)        (zhì)热     (xià)隙       (xī)熙攘攘

  •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 “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C.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D. 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才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 5、下列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低眉信手续续谈,说尽心中无限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读山

    王剑冰

    地处都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的井冈山,是那么与众不同,来的人不只是以仰视的目光看她,还会升腾起一种亲近的感情。

    我于去年、今年两次上井冈山,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试穿一双山里人做的草鞋,学唱一首当年红军的歌。我抚摸伟人用过的东西和拍照墙上存留的标语,依然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体味出井冈山老表的亲切热忱。

    我登上笔架山,那里有十里杜鹃长廊,杜鹃花是迎春花,每到春天,杜鹃花都会竞相开放,映红五百里井冈山。神奇的是,杜鹃花的花朵呈五角形,远远望去,那是五角星的海洋。我去了五龙潭,瀑瀑跌宕,潭潭清澈,山水怎么看都是一个舞着的少女,舞得灵性飞扬。

    井冈山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是阳刚的,也是阴柔的。五大哨口是井冈山的要道,贺子珍是红军和井冈山的牵线人。这个牵线人陪毛泽东搞农村调查,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在井冈山雕塑园看到了伍若兰,那是朱德的妻子,她看上去那么羸弱、学生气,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被俘后面对酷刑不曾动摇,最后她滴血的头颅被挂在赣州城门上。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百姓们亲切地拿着红薯给朱德尝。人们没忘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的那句话: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朱德走时采了路边的一棵兰花要带回北京。人们知道他为什么喜爱兰花,那是应了伍若兰的名字。

    井冈山有那么一首歌谣:“韭菜开花一杆心,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年,妇女解放真甘心。”红军在这里奋斗的年月,不知有多少井冈山女子为他们织布做鞋,缝补浆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井冈山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就是红军的依凭,是革命的依靠和革命的力量。

    红军离去的时候,这些井冈山人就长久地留下了,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那首温情而又凄婉的《十送红军》,表达着整个井冈山人的情意,使听者止不住眼中涌泪。

    江满凤的爷爷是红军烈士,她以井冈山女子的亮嗓为我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民歌,那或许就是送别红军时井冈山女子的真心话: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江满凤是龙潭景区的保洁员,供着两个孩子读书,电视剧《井冈山》的导演邀请她演唱主题曲,给出的巨额报酬被她拒绝了,汶川地震发生后,收入微薄的她却主动捐款。从这个普通的烈士后代身上,我仍能看出些什么。

    1965年,毛泽东顺着原来的路线又上了井冈山。他先到了茅坪八角楼,当年的星星之火,后来燃遍了整个中国。之后他来到了黄洋界,停留了40分钟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毛泽东又到了茨坪,那是他之前在井冈山时居住过的地方。有人还记得当年他说的话:“打土豪好比砍大树,砍倒了大树就有柴烧。”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看到了群众打土豪分得的棉袄、小脚绣花鞋,还有烟荷包。

    毛泽东很是感慨:“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了。”那个时候上井冈山的路还是碎石渣路,现在从这里到机场全程高速,到长沙和南昌也是一路顺畅。

    夜晚来临,井冈山起伏于黛色之中。萤火虫提灯而来,这里闪那里灭,像一群赶路的,等连成串、连成片时,会让人想起红军行军的火把。

    下山的时候,漫山的白穗子飘飘摇摇,那是茶,如火如荼的茶,星星之火一样的茶,在翠竹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井冈山的山,是神奇的山。在这里久了,会感到那不是一座山,而是连绵不断的群山。那山不仅是具象的,也是精神的。是千千万万的山石,千千万万的植物,千千万万的水滴构成了井冈山;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千千万万的呼唤,千千万万的信念构成了井冈山。

    回首井冈山,它就像一支巨大的火炬,昨日燃的是红色的火焰,今天燃的是绿色的葱茏。我们不能忘记井冈山,也不会忘记井冈山,它是深植于历史的一个基座,高垫着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井冈山,我还会再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井冈山的地理位置,然后借助来的人的感受表达对井冈山的赞美之情,同时引出下文上井冈山的经历。

    B.文中引用毛泽东和朱德的话,表现出他们和人民同甘共苦、不忘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表达出对两位伟人的怀念之情。

    C.文章引用井冈山的歌谣和《十送红军》的歌词,写出了军民间的鱼水情深,这些歌谣现在还被继续传唱,写出了红军精神至今仍深入人心。

    D.写江满凤为汶川地震捐款事件后,作者写“从这个普通的烈士后代身上,我仍能看出些什么”,意在含蓄地批评当下的某些人。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写笔架山时,先描写了杜鹃花的神奇、繁多,再写五龙潭水的清澈,最后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灵动之美。

    B.文章描写夜晚来临“萤火虫连成串、连成片”“星星之火一样的茶”时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井冈山精神像星星之火一样传遍中国。

    C.文章倒数第三段连续用六个“千千万万”,由山及人,表明正像群山聚成井冈山一样,千千万万的人民用他们的信念聚成井冈山精神。

    D.文章结尾的“井冈山,我还会再来的”,看似多余,实际上不可或缺,它在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在内容上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3】文章标题为“井冈读山”,作者到井冈山读到了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文章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来叙述,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以“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月出后,升于天际的景象,最后又以“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早晨到来,天光照耀的情境,做到了首尾呼应。

    (2)《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变的角度来看,“_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而又羡慕什么呢?

    (3)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公西华所述志向,孔子评价道:“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________________ ?”

    (5)“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诗人常借这一意象寄托遁世归隐或激越豪迈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白居易《琵琶行》的警策语是“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写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 9、默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文字。

    (1)“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很多人的美好愿望,但《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男主人公对爱情没有定准,感情不专。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被贬黄州后乘舟饮酒的闲适生活。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投机取巧,破坏规则”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 10、名句默写

    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

    ③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

    ④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

    ⑥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运用对比,指出如果“锲而舍之”,就会“______”;而如果“锲而不舍”,就会“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用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_______”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_______”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颂。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①春残:一作“残春”。②怜:喜爱。③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1本诗描写了几种意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___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回答)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取材于李斯的《谏逐客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海不细流 择:同“释”,舍弃

    B.王者不众庶 却:退却

    C.却宾客以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

    D.藉寇兵而盗粮 赍:送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太山不让土壤/亦天下人为念

    B.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今弃黔首以资敌国/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赵尝五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B.对偶句、排比句和散句交错,使文章兼具整齐与错落之美;将说理和举例结合,理足辞雄。

    C.李斯认为,做人要学泰山和大海,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而且不能把兵器借给对方。

    D.“逐客以资敌国”与前一段呼应,阐明逐客对秦之害,结尾两句话总括全文,宏阔有力,掷地有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着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