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阿坝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死地 就:走向

    B.挟太山以北海 超:超过

    C.,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

    D.无恒产而有心 恒:长久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 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

    C. 国航已经禁止运输鱼翅,这反映了中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此举给濒临灭绝的鲨鱼种群带来了一线生机。

    D. 电影《芳华》讲述了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青年,经历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人生命运充斥变数。

  • 3、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D.《师说》一文中的“六艺”,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臣死有余僇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5、下列句式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被动句) 余始循以入(省略句)

    B.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C.何为其然也(疑问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D.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学习对于提高人的智力和端正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时,荆轲慷慨悲歌,高渐离又击出激昂的羽声调后,在场的人反应是“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____________”直接抒发自己对相聚兰亭曲水传杯、饮酒吟诗的感受。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使用“________________”这一选择复句来号召人民起来反抗。

    (2)《诗经·氓》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刚毅性格。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田园和谐、安宁的景象。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 批评了当时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5)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使蛟龙听了起舞,使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描写其悲凉与幽怨。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______,谈笑间,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7)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两句。

    (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

    苏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并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B.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幅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C.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消极避世的心态。

    D.“飘堕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2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赠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天刚亮时,也可解释为农历初一日,文中可理解为“明天”“第二天”。

    B.司马,古代官名,从西周开始设置,掌管全国的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C.为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尊长健康长寿,文中指项庄为刘邦庆生。

    D.细说,小人的谗言,也用作谦辞,解释为渺小的言论,现指详细地解说、述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亲自到项羽的驻所谢罪,项羽则立即告诉刘邦是何人告的密,并趁机留下他饮酒,以进一步采取行动。

    B.在项羽无动于衷的情况下,范增召来项庄,告诉他项羽为人不忍,精心策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险剧。

    C.项伯在项王面前地位尊崇,却在鸿门宴上不动声色地掩护刘邦,充当他的保护伞,使项庄不能见机刺杀刘邦。

    D.樊哙是刘邦的猛将,在危急形势下,通过闯帐、喝酒和吃生肉等行为彰显壮士胆色,赢得了项羽对他的好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课内句子翻译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选择一个来自《论语》的成语或熟语,结合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或给你的启示。如:“学而不厌”“见贤思齐”“言而有信”“和而不同”“君子不器”“听其言而观其行”“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德不孤,必有邻”……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事例真实;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