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死而湮没不足道
B.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C. 以至于永嘉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大阉亦逡巡畏义
2、下列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于辨认。
B.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它是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C.《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
3、在下列句子中,句子主干提取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主干:那里是绿洲
B.人们常常会发现万花丛中有一种翩翩起舞、色彩绚丽而又纤巧单弱的蝴蝶。
主干:万花丛中有蝴蝶。
C.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和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
主干:母亲在我心中。
D.在湛蓝的天空下,故宫博物院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格外辉煌。
主干:故宫博物院格外辉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隔几天,我就会去山谷走走,呼吸一下树林的气息,时间一长,很多植物和风景对我慢慢熟悉起来。
B. 这里每天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但在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竟达到4000人次以上。
C. 南迁之初,客家人常与土著和盗匪发生冲突,这强化了他们的身份意识、宗族观念和居住方式。
D. 2013是孔子诞辰2564周年。孔子故里曲阜及与其“沾亲带故”的各座城市,几乎均在孔子生日当天举办了纪念活动。
5、下列对句子的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是乃仁术也。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⑤唯余马首是瞻。
⑥敢以烦执事。
⑦大王来何操?
⑧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⑨甚矣,汝之不惠!
⑩何由知吾可也?
A.①④⑥⑦⑩
B.②⑥⑧⑨
C.①③⑤⑦⑩
D.④⑥⑧⑩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历史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里公私界限是相对的,以己为中心形成的推浪似的圈有多少,就有多少个公。
B.在传统社会里,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离开私人联系,社会道德就不会发生作用。
C.儒家文化注重人伦,人伦就意味着有等级,儒家伦理是差序格局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
D.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是在挖掘差序格局的当代价值。
【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C.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使得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流动不自由,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有利于消除这些弊端。
D.《乡土中国》关注了当时农村问题和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所以它对当代变化巨大的农村很有启示。
【3】三则材料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汉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穿汉服一定要谨记“交领右衽”。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衣领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也“________”。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鸟”和“鱼”为喻,生动刻画诗人身在官场思念故乡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含意相同。
(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7)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用拟人手法生动描摹了登顶泰山时的所见景象,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之感。
(8)白居易《琵琶行》中描摹琵琶女出场时矜持、犹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1)《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的是:“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天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由”是因为“____________”,他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里孟子用“_______,_______”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庖丁解牛》中庖丁一是靠感官去感觉牛,二是凭内在精神去接触牛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 送李正之①提刑入蜀②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李正之,辛弃疾好友,与辛弃疾一样主张抗金,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②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作者罢居上饶。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此借喻安抚民心。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入题,点明友人之入蜀与己之送行,“登天”句化用了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意,在蜀道艰险的述说中已暗含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意。
B. “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两句表明作者对友人以多病之躯远赴蜀地的忧虑牵挂,表达不忍离别之意。
C.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意,劝勉友人不必伤别,并欲以对荆楚一路美好风光的叙说来宽慰友人。
D. “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要像苏轼那样胸怀壮志,入蜀建一番功业。
E.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雪深”暗寓自己被罢官、好友被远谪、抗战派淘汰将尽的困顿现实,此处言梅花开于“雪深”之时,既意在点明友人入蜀的时间,也意在以梅之凌寒犹开时与友人互相鼓励,砥砺前行。
【2】“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履,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淮阴庸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日:“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项是( )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B.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C.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D.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子,字面意思多指幼儿、儿童。在文中老父称呼张良为孺子,意思是小子。
B.平明,在文中是表示时间的词,和下文的“鸡鸣”二一样,都表示天刚亮的时候。
C.“沛公将数千人”的“将”与《林教头凤雪山神庙》“将汤来”的“将”含义不同。
D.“若虽长大”中的“若”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若”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用粗鲁的态度对待张良,并多次早到以考验张良的耐心,张良虽有惊异。但最终还是忍了下来,可见张良能屈能伸,懂得隐忍。
B.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各地英雄纷纷响应。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聚集自己手下的队伍准备去投奔他。最终却归附了刘邦。
C.淮阴有个屠户当众侮辱韩信,说他是胆小鬼,并逼迫韩信要么杀他,要么从他胯下钻过。韩信忍受羞辱,没有起冲突。
D.刘邦性格粗鲁无礼,却能纳谏言,用人才。萧何紧急追韩信,回来后,刘邦又怒又喜又骂,最后接受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5】刘邦曾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此即为“汉初三杰”之由来。请你根据两则材料,简述三人能得到刘邦器重的原因。
14、请以“秋天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适当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③不少于800字;
④注意书写,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