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全面开展,经贸发展潜力巨大。
B.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城里人,他们来到农村,看着翻滚的麦浪和阵阵蛙鸣,无比惬意。
C.到2018年底,由于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使我国国际地位大幅度增加。
D.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集中在无人驾驶领域,无人驾驶产业占人工智能规模大约30%左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见陵之耻除矣 见:看见
B. 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置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C. 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界 素善留侯张良 善:交好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距关,毋内诸侯 距:距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于有些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利当作捞钱的工具,在调整使用干部时 ,大搞权钱交易的做法,国家应从体制机制上予以遏制。
②日本安倍政府一系列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 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③我们多么希望看到这样的一幅图景:一位老人跌倒,周围众多的路人 去搀扶、去问候;一个小偷行窃,车内无数的乘客毫不犹豫地去呵斥、去阻止。
A.营私舞弊 死灰复燃 不约而同
B.徇私舞弊 死灰复燃 不谋而合
C.营私舞弊 东山再起 不约而同
D.徇私舞弊 东山再起 不谋而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② 暑假期间,这群年轻的大学生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③ 最令我敬佩的是钱学森先生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④ 张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耸人听闻,药品市场非大力整顿不可。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5、下列选项中的每句话都包含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行李之往来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至陛下 秋毫不敢有所近
C. 沛公居山东时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愿足下更虑之
D. 秦王购之金千斤 诸郎中执兵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就越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距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越来越近。由于高强度利用,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也呈现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等现象。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我国部分农产品例如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家高度集中,国际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摘编自2022年6月20日《光明日报》《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材料二: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通过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粮食产量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八连丰”,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中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同时,通过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藏粮于地”举措加快推进。
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提质增效的核心力量,也是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推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陆续启动实施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良种联合攻关,选育出一批水稻新品种。目前,中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充足的粮食库存是确保粮价等重要物资价格平稳运行的关键,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围绕粮食储备改革,不断健全储备体系,优化规模结构布局、规范储备运行,储备规模和品种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政府粮食储备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粮食生产支持体系。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面粉、大米等成品粮储备,粮食库存不断增加,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多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2022年10月16日中国网《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筑牢大国安全根基在于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
B.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使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矛盾。
C.新粮食安全观是在当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国家提出来的安全战略,主要思想就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不依赖进口。
D.我国粮食储备供应充足,防范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的重要标志,也是确保社会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有利于保证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B.由于过度开垦,部分地区的耕地粮食产出率低,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C.农业育种发展要走自主创新的路,这需要国家在战略上做规划、技术上给支持。
D.中国连续多年粮食的高产、丰产,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新粮食安全观的贯彻落实。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一项是( )
A.新疆小麦生产中使用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B.贵州因地制宜,开辟层层梯田,不同海拔的田地种植不同类型的优质水稻。
C.乐山打造特色农业,做好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培育等农业配套工作。
D.中科院推广的“中嘉早17”水稻品质优良,应用面积稳居南方稻区第一位。
【4】南北朝时,贾思勰论述了农业生产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贾思勰还认为“食为政首”。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共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是如何保证自己的粮食生产安全的。
【5】请综合两则材料,归纳我国制定“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背景。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仰之弥高,_______________。
(2)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_____。
(3)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5)《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幕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情景式默写。
(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7)《沁园春•长沙》中,从俯仰的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若在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常对月把酒吟诗,如苏轼在黄州赤壁“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
(3)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
(4)《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其中颈联“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受诗家好评。
(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对权贵蔑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2)在《庖丁解牛》中,庖丁说自己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自己在礼乐教化方面能力不足,态度谦逊。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自取灭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加以反驳,为变法正名。
(4)《六国论》首段,苏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问,紧接着作答,认为不赂秦的国家因失去强有力的支持者,不能独自保全。
(5)杜甫《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C.“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2】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徙,在古代文化中有官员变动之意,文中是指贬官。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14、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起谈论未来的选择:
学生1:大学我要读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机械制造等专业,因为这些都是热门专业。
学生2:我要报医科大学,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并且从小就对学医特别感兴趣。
学生3: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选什么专业,而是把上大学作为一种经历,让自己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以适应大发展的新时代。
就上面几位同学的观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