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芜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稻(shū)             (mán)            (yú)             残羹冷(zhì)

    B.(biē)脚             (zhì) 芣(yǐ)                 六艺经(zhuàn)

    C.(zhǎo)牙            (xiāo)          (xiān)稻             呕哑嘲(zhā)

    D.(qiāng)害          (yù) 老(dān)             无的放(shǐ)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 农时   违:耽误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 士大夫之    族:类    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C. 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普遍 是故贵无贱    无:没有

    D. 约从衡   离:使……离散  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B.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邯郸学步,不敢越雷池一步。

    C.令她没想到的是,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来这个没有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

    D.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 4、下面句中的“其”,全都用作副词的一组是(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①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其可怪也欤!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5、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是一篇 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B.温州之行,朱家人收获颇丰:参观了朱自清的故居,还游览了 魂牵梦系多年的梅雨潭。

    C.我爱朱自清的《春》,他把春的美丽、春的气息和春的 生机都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D.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传承,没有任何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一个人 休戚相关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别人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独立性是读者拥有的最主要的品质。在阅读作品之前先不要去看评论,因为如果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容易迷失自己的判断,把重裘长袍的权威引入到我们的图书馆里,让他们告诉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为我们阅读的内容打上什么样的观点,这样就毁掉了自由的灵魂。自由是图书馆圣地里的气息。我们在别的其他地方都会受到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唯独这里没有。

    阅读,除了尊重直觉之外,就是要多读,博览群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我们可以培育自己的趣味,让它更有条理。当它贪婪无度地吞食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诗歌、小说、历史、传记——之后,撇开阅读,渴望在丰富多样、矛盾重重的现实世界中寻求辽阔的空间时,我们就会发现它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婪,而是更注重思考和情感包容了。真正的阅读,不是作者垄断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产生。

    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受教育的程度没那么高,天赋也没那么高。他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愉悦,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他受本能的牵引,要凭借自己所了解的一鳞半爪来创造一个整体——某个人物的画像、一个时代的勾勒、一种艺术创作理论。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对读者的审美和感知力进行熏陶和滋养。

    一位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充满了好奇心和生命情怀,满脑子各种想法。对他而言,阅读与其说是书斋里的苦心钻研,不如说是轻松活泼的户外运动。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把阅读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事物无法替代的。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幸福。

    有谁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多么理想——而看书的?难道就没有一些事是我们出于喜爱而做的吗?难道没有一些乐趣其本身就是目的吗?“阅读”不就是其中之一吗?至少我常常梦见在最后审判那天,那些伟人前来领取冠冕或永留青史的英明等奖赏时,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转过身子,不无欣羡地对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伍尔夫《普通读者•怎样读一本书》)

    (乙)

    所谓主动阅读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阅读过程中,你必须自己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找出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下列对于两段文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读者的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愉悦。但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没那么高,天赋也没那么高,因此必须以重裘长袍的权威来指引阅读。

    B.阅读是出于对世界、对作品的一种好奇心,也不是作者垄断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产生。

    C.阅读有主动、被动之对比,积极、主动,没有外力的推动,只凭借内心的力量才是真正的阅读;读者越主动,效果越好。

    D.电视等娱乐资讯也能起到动脑的作用,但外在的刺激毕竟有限。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就会停止成长。

    2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是个热词,是种趋势;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3结合甲、乙两段,如何理解上帝对彼得说的“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 8、根据情境,补写出句中空缺部分。

    (1)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3)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4)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从侧面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_”与孔子所说的“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意思基本相同。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手法,感伤天地间个人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悲秋情感。

  • 11、按要求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长沙》)

    (2)_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3)人生如梦,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注]①周鼎:指周代传国的九鼎。②刘项:即刘邦和项羽。③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周鼎”代表国家政权。第一句是用借代手法指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B.颈联的“黔首”与“独夫”形成对照,讽刺了秦始皇推行愚民政策反令自己被囚困。

    C.尾联引述一牧童为寻羊而将秦始皇陵墓中的殉葬品烧毁的传说,更增添讽刺的意味。

    D.本诗与《阿房宫赋》创作意图相似,都是劝谕秦始皇关爱百姓,以免引起人民反抗。

    【2】对于颔联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也有人认为此联主语应为刘邦、项羽,他们“辛勤地”推翻秦朝统治,而其身份不过是“道旁穷百姓” ……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符合作者本意?请结合本诗或《阿房宫赋》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壁:营垒) B.夜溃围南出(直:当,趁着)

    C.骑能者百余人耳(属:随从) D.田父曰“左”(绐:欺骗)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①汉军觉之 ②左,陷大泽中 ③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④故汉追及之

    A.两个“乃”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乃”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乃”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乃”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3与“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句式结构不同的一项是( )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