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宜宾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深刻

    B.焉用亡郑以   陪:陪伴

    C.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D.持千金之资   币:货币

     

  • 2、下列句加点的词语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悦亲戚之情话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将有事于西畴   ⑥亦崎岖而经丘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就砺则利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①②⑤⑥   D. ③④⑦⑧

  • 3、对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否定季鹰之“归”,表明作者很难忘怀国事,弃官归乡)

    C.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作者鄙弃许汜谋私享乐,表明自己渴望建功立业)

  • 4、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人们在思考:网络技术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大屏幕上闪现出世博会159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电灯、磁悬浮列车、航天器……这一刻,“一切源于世博会”的理念得以彰显。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持千金之资

    C. 被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 子亦有不利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

    相关链接

      ①秋瑾 ______~ 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秋瑾史料》)

      ②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秋瑾史料》)

      ③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 ,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

    B. 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

    C. 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已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D. 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

    E. 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

    B.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陈天华投海自尽使秋瑾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C. 秋瑾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

    D. 秋瑾在《绝命词》中表达了她希望同胞以流血牺牲为己任,前仆后继,用革命的风暴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理想图景”。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秋瑾的“单纯”和“高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小石潭周围美丽怡人的环境。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3)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徐志摩《再别康桥》)

    (4)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大行不顾细谨,   《鸿门宴》

    (6)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两句收束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又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旋律变化不断,借助比喻,形象呈现先“滑”后“涩”两种意境的两句是“______”。

    (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因为子路“___”而“哂之”,而对于曾皙之志,孔子则感叹道“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食野之苹。____________,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在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7)《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和“金”为喻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2)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只有扎根于人民,才能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的源泉。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既能体现作者性格又能表现诗歌主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赴举别所知

    李山甫

    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

    黄祖不怜鹦鹉客,志公偏赏麒麟儿

    叔牙忧我应相痛,回首天涯寄所思。

    【注】①东汉名士祢衡曾作《鹦鹉赋》,因恃才傲物被太守黄祖所杀。②传说南朝梁徐陵四岁即聪颖异常,被高僧宝志赞为“麒麟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腰剑囊书”“出户迟”等描写,突出诗人参加科考的壮心。

    B.颔联中“一双手”“三两枝”,在朴实无华的数词当中蕴涵着深意。

    C.颈联中黄祖杀才子祢衡和志公赞幼年徐陵的两个典故,形成鲜明对比。

    D.尾联用鲍叔牙之典,呼应诗题,点明此诗是诗人应举前告别友人之作。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曲?”太傅曰:“请今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 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注]①道:导,引导。②晚:同“俯”。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B.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D.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B.从先秦到五代,“跪”是一种坐礼,对坐时表示感激、敬意。到了宋朝,坐者高高在上,跪者五体投地,俯于坐者脚下,这充满了屈辱的意味。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只有投降、认罪的时候才会用。

    C.“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方位词,指左和右两个方面。也可以是名词,指身边跟随的人。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D.“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以用于书信表奏首尾,表示致敬。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儿疑心的人物。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让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别了, 》为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必须是记叙文;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