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仙桃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久仰您的大名,今日得见,非常荣幸,以后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可能就直接叨扰您了。

    B. 我在雅正兄长的这本文集时,发现其文辞优美,内涵丰厚,实为难得的佳作。

    C. 明日是我的18岁华诞,我准备明晚邀请几位好友一起庆祝,到时,请你屈驾光临。

    D.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人类仅仅根据自己眼前的需要而任意主宰其他生物的命运,在这个主宰和统治的过程中,偶尔除了不知趣的农夫被他的马踢了一脚或被细小的病毒把一部分人击倒在地外,人类总是在胜利。

    B.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现实,使本来就向往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朱光潜,在从理智上认识到改文言文为白话之必要的同时,更从事实上看到了推行白话的可能性,以及白话文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C. 古徽州人重视教育,每次科考,秀才们都携带当地特制的梅干菜、以传统工艺制作的烧饼等干粮,当时的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所以这种烧饼保存时间长,且饼壳金黄香酥,口感独特。

    D. 资源开发、消耗的全过程均会伴随产生环境问题。工业革命后,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资源开发、消耗的强度和广度已经发展到有可能对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朝济而设版焉 ②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③越国以远 ④封之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⑥使使以大王 ⑦太子之 ⑧吾得事之 ⑨芷阳间行 ⑩素留侯张良  项伯杀人,臣之  秋毫不敢有所

    A.①④⑧⑨/②③⑥/⑤/⑦⑩/ B.①④⑧/②⑥/③⑦/⑤⑨/⑩

    C.①③⑧/②⑥⑦/④⑤⑨/⑩ D.①③⑧⑨/②⑥/④⑤/⑦⑩

  • 4、《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景、《雨巷》中的雨巷、《再别康桥》,给读者不同的美感,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秋景一凄美;雨巷一秀美;康桥一壮美

    B. 秋景一壮美;雨巷一凄美;康桥一秀美

    C. 秋景一凄美;雨巷一壮美;康桥一秀美

    D. 秋景一壮美;雨巷一秀美;康桥一凄美

  • 5、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辑录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孔子和儒家学派的主张。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C.《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齐桓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善譬、善辩的语言艺术和纵横捭阖的文章气势。

    D.《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国别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传”是对经书的注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   材料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智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兼容的理念。

    (摘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缥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

    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大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创新方式,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add 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洲票房成绩亮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视频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中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

    据抖音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然而不足的是,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和器物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故事里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

    “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

    B.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

    C.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生活动态化,更好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

    D.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无关系。

    B.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C.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

    D.尽管人们对李子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争论,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

    B.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

    C.京剧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D.“add 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简要概括李子柒视频在全球走红的原因及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荀况《劝学》)

    (7)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含有“五丁开山”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罗大经点评《登高》中有一联诗包含八层人生境遇的意味,这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中借典故说明“物我混同”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导致惨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劝学》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被贬后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表达的观点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相同。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突出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干。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因病断酒后国恨家愁难以排遣的抑郁之情。

  •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

    (2)____________,稳泛沧海空阔。(《念奴娇·过洞庭》)

    (3)虎兕出于柙,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景象。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直接赞扬“勇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岁月回忆的过渡诗句是:___

    (3)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其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村

    沈德潜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

    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

    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

    (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③尾联典出《庄子》:子舆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困,大雨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裏饭而往食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歉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诗人孤独捱过秋夜。

    D.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蓝,而青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故不积跬步,无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砺则利 (金属制的刀剑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问渊博)

    C.蚓无爪牙之 (锋利) D.君子非异也 (通“性”,资质、禀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蓝   而青 B.为轮   无至千里

    C.不如须臾所学也   不如登高博见也 D.风雨兴   圣心备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道也   ②学于师   ③孔子郯子   ④学而遗  

    ⑤非能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益圣,益愚   ⑦吾从而之  

    ⑧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B.“骐骥”与“驽马”、“舍之”与“不舍”的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所以说“学不可以已”。

    C.虽然《劝学》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

    D.全文用了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有“小大之辩”,意即事物的大与小、寿命的长与短都是有区别的。大有大的功用,但是小也有小的价值,你看——那雪野里的花草,也能成就生命的奇观;那崖壁的蜘蛛,亦能默享自然赐予的快慰……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中心明确,主题鲜明;②条理清晰,逻辑感强;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