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平潭综合实验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都应该明白积羽沉舟的道理,节约每一分钟,珍惜每一次阅读,重视每一份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②当前,“打虎拍蝇”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是一得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③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是近几年来文坛上难得的佳作,它选材得体而丰富,人物真实而丰满,力透纸背,光耀文坛。

    ④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不孚众望,进入交叉淘汰赛后,连克东道主巴西、欧洲劲旅荷兰和塞尔维亚,时隔12年后再登奥运冠军宝座。

    ⑤余秋雨认为,“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因“大”气魄而进退有度不易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余秋雨说,中国一直在这样的路上。

    ⑥现在患多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父母觉得这是“过度诊断”,医生只是在危言耸听,也许孩子只是太好动,让他们多运动就好了,菲尔普斯就是个例子。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于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是谁制的腊——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红烛》)

    D.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像昼空里的星星。(《致云雀》)

  •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应该是最具有泥土气息的,古人云:“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雨星星,一棵高梁打一升”,字里行间,就把天人关系和耕种基因充分地侵染在这一颇具清新气息的时节里。         ,但那份存于心中的敬畏和遵从,依然故我地在中华儿女的行为举止中延续下来。

    ①让清明节得以用岁月之犁深耕伦理文化的深厚土壤

    ②虽然这些风俗习惯不见得要与庙堂之高的繁文缛节看齐

    ③至今,扫基、踏青、植树等清明传统习俗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下来

    ④因发轫于农业社会的悠悠远迈

    A. ④①③②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②④

     

  • 4、下列各组词语中的注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造(chì)      笑靥   (kuā)

    B.崔(wéi)         景(zhái)

    C.巡(jūn)   福盛   尾鳍   (bǔ)

    D.首(qián)  膏梁   羁縻   关(jiān)

  •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在客厅里正襟危坐,要求我把考试成绩单拿去,看来又要接受教育了。

    B.候车大厅里,孩子的哭闹声、小贩的叫卖声不绝如缕

    C.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寄希望于风华正茂的年青一代。

    D.未经历刻骨铭心的离别,哪能体会朝朝暮暮的深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的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能一目了然。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一个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可不谈。”与这种广博的选材内容相适应,散文的行文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或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琢磨才能感受得到。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如同只有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是“形”“神”兼备的。古人说“形具而神生”,“形谢而神灭”。这说明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不管写作或阅读散文,都应该留意形神是否兼备、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通常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前者指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后者指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

    人们常说,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这只是就一般的情形而论。其实,散文也有“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情形:前一类散文,多采用较隐晦的组接方法,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也比较朦胧,不易把握,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需要调动更多的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后一类散文,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都十分紧凑。当然,“形散神不散”在散文中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阅读散文时应了解这一点。

    所谓“形散”,就是前面说过的,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的跨度很大,简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可交叉进行,因而显得摇曳多姿。

    不过,“形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篇好的散文,应该处理好“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的关系,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神不散”的含义正是如此。也就是说,一篇散文要有贯串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否则会漫无边际而不知所终,“形散”只是表象,“神不散”才是一篇散文的落脚点。这同时提醒我们,写作时切不可只学着“形散”的天马行空,而不懂得稳住马首缰绳,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等。那缰绳就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握了“神”,才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的辩证统一。

    (节选自《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选材不受时空局限,古今中外,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花鸟虫鱼,沙粒水滴,无不可入文。

    B.散文的行文方式多种多样,或展示片段的画面,成叙述事件的过程,或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等。

    C.散文行文时的笔法随意,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不受主题的限制,显得摇曳多姿。

    D.散文一般情况下都具有“形散神不敢”的特点,“形散”指要放得开,“神不散”指收得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的论点,并对“形”与“神”做了具体阐述。

    B.正如一个活生生的人要兼具形体和精神一样,文章以此类比,阐述了好的散文该如何做到形神兼备。

    C.文章将“形散神不散”分为“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两种情形,并分别阐述了其特点。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总论点,紧接着分别论证形神兼备、形散神不散两个分论点,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形”“神”皆散的散文多采用比较隐晦的组接方法,意旨较朦胧,需要调动更多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形”与“神”。

    B.“形”“神”皆不散的散文“形”与“神”都十分紧凑,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内容浅显易懂。

    C.作者对生活现象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反复锤炼,通过对事物“形”的描绘来传达思想情感,这就是以神写形。

    D.一篇散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来统摄“散漫”的段落,把握了“神”,就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的辩证统一。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

    (2) 屈原在《高骚》中以“________”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的不良风气。

    (3)苏轼在《赤壁赋》中“客”的萧声异常悲凉,“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萧声让天地万物动容。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琵琶行》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

     

  •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在《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地刻画人物的内在心理,塑造出一个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情人形象。

    (2)在《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4)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7)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赤壁赋》通过夸张的手法,侧面描写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作者对人生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赤壁赋》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苏轼在《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1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1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泰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注】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B.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C.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D.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公子所以重于赵”的“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含义相同。

    B.“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徒”字含义相同。

    C.“魏急而公子不恤”的“而”表示转折关系,与《庖丁解牛》中“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而”用法不同。

    D.薨,对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的一种称呼,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公和薛公认为,之所以魏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并且名扬诸侯,是因为有魏国存在,若魏国灭亡,对魏公子不利。

    B.魏王天天听到毁谤魏公子的话,就信以为真,撤了魏公子的职,以致魏公子沉湎饮酒,终因“病酒”而死。

    C.魏公子死后,秦王派蒙骜进攻魏国,攻城略地,设立东郡。后来又俘虏了魏王,屠杀大梁军民,毁掉了大梁。

    D.刘邦非常敬重魏公子的贤德与才干,等到他做了皇帝后,立即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魏公子的坟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②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

    【5】魏公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进入高中一个多月以来,我们体验了毛泽东的豪迈、舒婷的独立坚贞和戴望舒的忧郁感伤等等等等,请以我心中的现代诗歌印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字迹工整,内容充实,体裁明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