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对自己读书的回答前后矛盾。下列解说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乙)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后来小心更正。
B.改口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是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则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锲而不舍(雕刻) 殚精竭虑(尽) 无动于衷(内心) 韬光养晦(隐藏)
B. 高屋建瓴(倾倒) 正襟危坐(端正) 言简意赅(完备) 宵衣旰食(晚上)
C. 臻于郅治(达到) 遐迩闻名(远) 饵以重利(引诱) 惴惴不安(忧愁恐惧)
D. 峥嵘岁月(不平凡) 女也不爽(爽快) 不容置喙(人的嘴) 泥古不化(固执)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道谢!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吴之民方痛心焉。——苏州的百姓正在为他们伤心。
D.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古人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4、下列选项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夜被劫(遭受)
B.道阻且右(升高)
C.诣校书郎(到,往)
D.勤知其有清世志(使……澄清)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冰岛的经济已经到了全面崩溃的 ,近日,冰岛政府向世界发出了“求救”信息。
②抵达北京的朝鲜代表团面对记者提问,参赛队员都选择了 ,发言的只有代表团的官员。
③这么晚了还放音响,会 别人的休息的。
A. 边沿 静默 妨碍
B. 边缘 静默 妨害
C. 边沿 沉默 妨害
D. 边缘 沉默 妨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儿子伯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实际上,这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所谓“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礼来源于俗,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其中,礼义是礼的核心内容:“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礼记·礼运》这是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义,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故习礼,自然是人的立身之本。而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毛诗序》)。故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不仅是言情言志的诗歌文本,更是融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毛诗序》)的文化经典。故习《诗》,既是周代贵族子弟必学科目,也是周礼的核心内容。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十分重视《诗》教、礼教与乐教。乡校中主要以“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所谓“六德”者,即知、仁、圣、义、忠、和,以培养品德修养;所谓“六行”者,即孝、友、睦、姻、任、恤,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所谓“六艺”者,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学习文化知识。春秋后期的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庄子·天运》),教授学生,即通过学习“六艺”来实现“六德”“六行”的教育目的;其所谓君子品德,与《周礼》之“六德”“六行”是一致的,也是《诗》教之旨。
自然,这些教学内容是分时段来进行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而《诗》教、礼教与乐教,具有不同的目的与功能:“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可见,《诗》教是让人温柔敦厚而不愚蠢,乐教是让人心胸宽广善良而不过分,礼教是让人恭俭庄敬而不烦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足见他非常关注《诗》礼互动文化现象,将《诗》与礼、乐联系在一起。《诗》可颂可歌,是乐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组成部分。周代举行重大礼仪活动,鼓瑟吹笙,颂《诗》奏乐。正如《礼记·乐记》所言:“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
孔子等人之所以强调《诗》礼教化,是因为《诗》是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又是礼的核心内容,三者合而为一,强调德教,注重个人修养,提倡君子品行,倡导友好往来,崇尚和谐社会。孔子说:“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礼记·仲尼燕居》)讲礼就是讲道理,乐可调节人情,不合情合理之事,君子不为。重要礼仪场所,如果不能赋《诗》言志,行礼就会出错;行礼无乐配合,就显得呆板无味;行礼品德浅薄,就显得虚伪造作。儒家所倡导的《诗》礼教化的思想,礼乐文明的精神,被后来的家风家训所继承,成为教子传家的法宝。
(摘编自王锷《〈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是因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足见“乐诗”由心生,是人心的符号性外化,表征着人心的情感与意志。而“乐诗”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又可以作为一种外在手段,强化人们原初的情感与意志,或者是将制乐和作诗者的情感与意志推而广之,为更多的人接受,从而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情感与意志。如是,“乐诗”也就成为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成就的重要手段,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有删改)
材料三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
(摘编自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季氏》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B.礼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义,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C.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文化经典。
D.古代学校教育学生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基本内容,孔子也是通过学习“六艺”达到“六德、六行”目的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教、礼教与乐教分阶段进行,其目的与功能各不相同:《诗》教让人广博易良,乐教让人恭俭庄敬,礼教让人温柔敦厚。
B.孔子非常关注《诗》礼互动文化现象,他认为《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C.“乐诗”是人心的符号性外化,其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又可作为一种外在手段,强化人们原初的情感与意志,或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情感与意志。
D.在“五礼”“五伦”的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歌功颂德的方式和讥失匡恶的方式,将《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为一个有机体。
【3】下面选项中体现了“《诗》教之旨”的一项是( )
A.小李引用《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句表达对某款电子游戏的喜爱。
B.小王通过学习《诗经·秦风·无衣》,受到强烈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怀。
C.小唐通过研读《诗经·秦风·蒹葭》,了解《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基本特征。
D.小景撰写论文《通过文学经典,透视古代的婚姻》时,引用《诗经·卫风·氓》为论据。
【4】材料一主要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5】三则材料探讨的都是《诗》礼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的侧重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一文中点明老师的职责和作用的一句是 。
(2)杜牧在(阿房宫賦》中以 “ , ,”来质问泰统治者,批判其贪婪与挥霍。
(3) 《劝学》用“故"宇领头归纳上文,运用“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航海之人谈到瀛洲,觉得其“____________”,浙江一带的人说起天姥山,认为它“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息地流去,“____________”;天空中的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 ”两句境界壮阔,通过夸张、想象手法,点明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要去之地。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衬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否定了魏晋以来虚无的生死观。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生命短暂自然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自己与小人没有调和的余地。
(2)《离骚》中以神仙借指楚怀五,抱怨楚王荒唐,不体恤民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
(3)《卫风•氓》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表达内心的不满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雨后赠斯远
赵 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
D.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2】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
13、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京自幼卓异,隽迈不群。稍长入学,举目成诵。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
试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神宗立,王安石为政,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千百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帝以为可用,擢枢密副使。会选人【注】郑侠上书言时政,荐京可相,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罢知亳州。未几,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藩。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
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镇彰德。于是范祖禹言:“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且昭陵学士,独京一人存,若付以枢密,必允公论。”时京已老,乃以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苟与县牍合而处断丽于法者,呼法吏决罪,不以付狱。报下捷疾,一无壅滞,人服其敏云。
(节选自《宋史·冯京传》)
【注】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B. 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C. 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D. 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
B.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 谥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文中出现的如:仁宗、神宗、哲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京上疏认为吴充议论温成皇后追封一事时说得是对的,不该被贬黜。刘沆斥责冯京,冯京因此被罢黜了。
B. 皇帝本来打算让冯京掌管起草诰命。但是冯京的岳父富弼当时执掌朝政,为了避嫌,任命冯京为龙图阁待制、扬州知府。
C. 冯京用怀柔政策处理了茂州少数民族叛乱事件,夷人很开心,争相拿出猪狗割血结盟,愿意世世代代为汉藩。
D. 冯京两次执政,当初与王安石不和,后又被吕惠卿倾轧,他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操守,为神宗称道推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
(2)会选人郑侠上书言时政,荐京可相,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罢知亳州。
14、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请以《别了,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
(3)不少于800字;
(4)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