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保定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大王来何操?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籍何以至此?

  • 2、下列对古诗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采用了借代的修辞,通过描写诗人目送友人乘船离开的情境,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五(gǔ)大夫   公子(yǎng)   (xiáng)序   (bì)

    B.灵(tuó)        (zuì)        (fàn)南       (féng)孙

    C.(huò)然        (shù)然        (dì)        (zhì)

    D.忖(dù)          (xìn)钟        (sù)        (wèi)然

  •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他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

    B. 今年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的这位考生的确不同凡响,该篇作文立意暗合时代主旋律,行文不蔓不枝,语言犀利凝练,个性化色彩浓厚。

    C. 中国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D. 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箭竹林走去。

     

  • 5、下面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扣弦歌之   不知其所止

    B.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当欣于所遇

    C. 苍苍   浩浩如冯虚御风

    D. 及其所既倦   不知东方既白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 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 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 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 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 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 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 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某种意义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 力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圆缺增减的辩证关系为例,形象地揭示了世间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听者的反应表现了洞箫演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诗经·氓》中写女子控诉男子行为没有准则,反复无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3)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行路设喻,“________”,并不善于奔走,却能够行千里;“________”,难以行千里,则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2)韩愈《师说》中紧紧围绕“传道”两字,论述选择老师所依据的唯一标准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常常借月抒怀,《赤壁赋》中用“________”写“客”希望与月永存,《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写因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

  • 10、补写下列语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出师表》

    (7)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画了一幅在大自然中临风高台、酣歌而回的美好图景。

    (2)《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 且前日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   就:完成

    2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B.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C.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D.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 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C. 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D. 仲子想要多派给聂政些军队,聂政以人多不方便刺杀推却。到了韩相侠累的府上,却有很多持兵戟的侍卫。但聂政丝毫不畏惧,直冲上去一剑刺向侠累。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⑵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在书店里读诗,回家默写;利用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读诗……

    雷海为的对手彭敏是《中国成语大会》的总冠军,他是这样读书的:高中读、大学读,读到北大硕士……

    你对上述两种状态下的读书方式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