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乱易整 易:替代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荆轲顾笑武阳 顾:连词,只是
D.图穷而匕首见 穷:动词,极,尽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具告以事
B.张良出,要项伯
C.因击沛公于坐
D.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3、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结束后,同学们根据学习内容,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对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崇敬之情,以下对联表达最为准确、得体的一组是( )
①辛勤耕耘解决全球温饱 不懈探索推动国家发展(袁隆平)
②一谷倾心为饱千家而立命 百畦埋头凭勤己身以济国(袁隆平)
③区区凡夫一抓准显身手 拳拳温情千团火暖人心(张秉贵)
④勤勉娴熟本领过硬立服务标杆 耐心细致热情似火成岗位标兵(张秉贵)
⑤初心不改高原踏满足迹 使命已达拙作渗尽才思(钟扬)
⑥命途连结种子甘作探界先锋 情意牵系后生愿为接盘导师(钟扬)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专家指出,杨善洲的事迹已经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为大众所熟知,但电视剧《杨善洲》却不落窠臼,以独特视角提取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B. 近年来,一些原本毫不知名的小众手机品牌借助线上渠道,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发展,一度让不少传统手机厂商侧目而视,不敢小瞧。
C. 金龙峡风景区峡谷内藏有大片经流水长期冲刷后形成的花岗岩石画,从“嫦娥奔月”到“李白醉酒”,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叹为观止。
D. 关于北京等地近期重度雾霾的成因,环保部、住建部、气象局等有关方面竟莫衷一是,难有定论,这不仅加重公众的疑虑,也令防治工作难上加难。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讲究文采韵律、兼有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学体裁。主要的特征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赋的体例叫辞赋,魏晋以后向骈文发展叫骈赋,唐代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所以叫文赋。《赤壁赋》属于文赋。
B.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有书圣之称,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草书”。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C.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D.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为“宋四家”之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搓线瓦
黄孝纪
①二00一年门前橘子花开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不经意间,已经十三年。这期间,沧海桑田,原先居住的那半栋瓦房,连同门前的小溪、池塘和橘子树,也早已夷为平地,成了高速铁路桥墩下的荒草空坪,再也寻不了一点旧时的踪影。
②母亲本是一个朴素的人,又一向家境寒微,去世时那些穿过的旧衣物,我们已经按照村里的风俗,连同她睡过的席子被褥,一同在江边的一阵烟火中化去了。待到瓦房拆迁的时候,父亲也已离世,那些残旧的坛坛罐罐及家什用具,或损或丢,或拿或送,经过几场风雨霜雪,也已杳然无痕。如今能够睹物思人的,除了那把铜茶壶,也就只有母亲的搓线瓦了。
③母亲的搓线瓦是一片特制的粗糙青瓦,凸面刻着朴拙的树枝和树叶,四角各为“劳动幸福”中的一个字。凹面刻着“运莲”、“方成”四字,分别是我母亲和我舅舅的名字。瓦的两侧边缘中央,对称钻有一对小圆孔。今年春节,我到舅舅家拜年的时候,曾专门问起这块搓线瓦的缘由。舅舅告诉我,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生产队烧砖瓦窑的时候,特地为他姐姐我的母亲制作的,那时我还没有出生。
④记忆中有一片苎麻地。过了村前的石桥,沿着江边的石板路,穿过田野,再逆着一条溪水上行,溪的两岸是红壤的旱土和油茶山,那片苎麻地就在溪的北岸。一年里,周边的旱土随着季节不断变换着色彩和作物,金黄的麦子,碧绿的花生和红薯,唯独这片苎麻地,似乎年复一年不需要翻垦,每年都齐刷刷地一轮一轮长出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苎麻来。苎麻长有半个人高的时候,我们是不敢到那里面去玩的,据说时常隐藏有很多蛇。只是在南风呼呼的夏日晴空,看着苎麻地哗啦啦作响的叶浪,一会儿碧绿,一会儿雪白,幼小的心境竟也感到十分欢愉。
⑤苎麻长到差不多成人高的时候,打苎麻的日子到了。全家人出动,到苎麻地里砍苎麻,每人一把镰刀,把一根根圆圆笔直的青色的苎麻秆子齐蔸割下,砍去顶端的枝叶。一捆捆苎麻挑回家,在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剥皮、刮皮、晒皮、搓线等一系列需要精巧手工的活计就全凭母亲一双手了。
⑥脑海里便永远刻着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厅屋里,或者门口的石板巷子里,母亲低着头,坐在一张小矮凳上,右脚裤腿卷到大腿上,露出一条光腿来,拿了那块搓线瓦盖在膝盖骨的位置,左手从旁边的篮子里抽出干苎麻丝放在搓线瓦上,右手张开五指,在瓦上不停搓着,面前一根粗细均匀的苎麻线不断延长,垂下来,一圈一圈在脚下的簸箕里重重叠加。
⑦搓好的苎麻线,母亲一束束整理好,之后和了木柴灰在大锅子里煮沸,捞出来,在水圳边用木槌捣击漂洗后,挂在竹篙子上晒干。赶圩的日子,母亲用竹篮子挑了苎麻线去卖,换得一些钱来,或者油盐酱醋日用的物品。剩下的苎麻线和干苎麻丝,母亲放在木柜里收着,空闲的时候,给我们纳鞋底,缝补衣服,或者随时搓一些她所需要的或粗或细的苎麻线。
⑧几十年反复搓线,这块搓线瓦凸凹两面许多原本粗粝的刻痕,都已经被母亲的手掌和腿膝磨得光滑发亮。如今它静静地躺着,在我书房里书柜的一角,偶尔拿出来端详抚摸一番,都禁不住地勾起深情的过往。
(原载《中国文化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母亲的搓线瓦”作为叙述的核心事物,对母亲的回忆也没有太多的旁枝错节,紧紧扣住搓线瓦展开,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浓厚的乡村情结。
B.文章开头一段运用对比手法,曾经的瓦房、小溪、池塘、橘子树早已夷为平地,变成了高速铁路桥墩下的荒草空坪,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遗憾。
C.文章先追述母亲的搓线瓦,引出儿时的记忆,再记叙由苎麻到搓成苎麻线要经过砍苎麻、浸泡、剥皮、晒皮、搓线、煮线等一直到上市的一系列过程。
D.作者将目光投向日益被人们淡漠甚至遗忘的农家器具,写平凡的人事,表达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怀,展示人性的温情,这也是文学作品对社会对现实的一种功能。
【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3】结合教材第四单元“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调查活动,请谈谈像本文中“搓线瓦”这类老物件的特点并评述其所承载的家风文化内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诵《短歌行》的形象。
(2)白居易的《琵琶行》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__”一句,借月色倒映于江面的景色,抒发诗人与客人的离别之情;“__________”句,借月与江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3)《荀子·劝学》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垦土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学”比“思”更重要的观点。
(2)《师说》中,韩愈认为要以能者为师,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3)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10、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目的的—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舍人甘心追随蔺相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体现其对人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
毛文锡
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请以“青年微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思想健康; 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不少于750字;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