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忽反顾以游目兮 顾计不知所出耳
B.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家来贵门
D. 妇女无所幸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A.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B.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C.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3、诵读要读出诗歌的感情色彩和语调。 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 B.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
C.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 D.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对土地怀有如此恒久深厚、无法割舍的情感。 , 。 , 。 ,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就是清代诗人汪文柏赞美宜兴紫砂陶土的名句。
① 取陶土之精华紫砂,融工艺与人文之精髓而成
② 从土壤里升华起来的中华文明
③ 著名诗人艾青的传世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④ 而陶器中堪称千年国粹的当数宜兴紫砂壶了
⑤ 就是对这一“中华民族土地情结”生动而艺术的诠释
⑥ 其中与土地结合最紧密、也最具有特色的文明产物,除了中华民族瓷器之外就是陶瓷了。
A. ④①③⑥②⑤ B. ②⑤⑥①④③ C. ③⑤②⑥④① D. ⑥④①③⑤②
5、下列句中“为”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 ⑤且君尝为晋军赐矣⑥为击破沛公军 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④⑤/②⑥/③/⑦
C.①④/②⑥/③⑦/⑤ D.①④⑤/②⑦/③/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那些飘零的六朝金粉
许宇杭
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誉的南京,弥漫着一股幽深的历史云烟。我徜徉在古都幽静的角落,寻觅蜷缩在那个旧籍故纸中的背影,拣拾那些飘零的六朝金粉,一瞥曾经惊鸿的绚丽。
烟雨飘渺中的鸡鸣寺,漫溢着一缕幽幽的古香禅意。细细的雨丝,如同编织了一件空灵的轻纱,披盖在禅寺身上,愈发显得空蒙灵动。雨中造访,游人寥寥,远离了往日的喧嚣浮躁,一切都是那样的清净安逸。我轻轻地迈进寺院,寻访千年前杜牧妙手营造的江南春天的诗意画境,我想,那也是一个“江雨霏霏江草齐”的时节,那个“千首诗轻万户侯”的小杜,一袭青衣,从夜泊秦淮“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踏歌声中,飘然而至,一声悠然咏叹,将南朝风云变幻定格在江南的烟雨画卷之中。登上景阳楼远眺,烟雨中依稀可见一段破败的宫墙,如一声幽叹,穿越时空,弥久不散。那里曾经是富丽堂皇的台城,如今瓦砾成灰,旧迹难辨。“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就这样静静地住立在烟雨之中,听一夜春雨,看十里烟笼。
高耸的石坊,阻隔了夫子庙人流如潮的热闹,狭窄的乌衣巷显得格外静寂。一抹残阳安谧地映照在马头墙上,洒下一地斑驳的沧桑,路边的杂草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花懒洋洋地沐浴在晚霞中,打量着乌衣巷口进进出出的游人。知道乌衣巷,是幼时读刘禹锡《乌衣巷》诗。如今的乌衣巷,只剩下350米长,倘若不是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恐怕早已湮灭在历史风雨中了。乌衣巷原为乌衣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城建业守城部队的兵营,当时将士都穿着黑色的衣服,当地人便称此地为乌衣营。东晋南渡后定都建康,乌衣营旧址又成了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两大攀天之柱王导、谢安的府第就建在此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辅佐司马春创立了延续百年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谈笑间打败了投鞭断流的前秦王符坚百万大军。“旧时王谢”,显赫一时。巷内高第华宅,鳞次栉比,进进出出的高门士子,为了彰显门第,个个峨冠博带,黑衣华服,一时风流倜傥,招摇过市,号为乌衣郎,他们居住的巷子自然也成了乌衣巷。巷内车水马龙,丝弦缭绕,多少富丽堂皇的府第鹤立其中,多少达官贵人出入此巷。这里有东晋开国元勋王导辅助三朝、推行侨寄法的相府,有东山再起后的谢安谈笑风生指挥泥水之战的中枢,有书圣王羲之坦腹东床的旧所。如今巷子的中段,建有王导谢安纪念馆。馆前一副楹联:“归燕几番来作客,鸣筝何处伴随云。”正是点化刘禹锡诗意而成。“王家书法谢家诗”,王谢家族人才辈出,俊采星驰,各领风骚。王羲之、王献之、王珣“三王”书法登峰造极,王羲之更是一代书法的集大成者,《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谢灵运、谢惠连、谢朓“三谢”诗文珠现锦绣,风流蕴藉,特别是“吐语天拔,出于自然”的谢灵运,开创一代诗风,尊为山水诗派的鼻祖。在中国历史上,恐怕难以找出像王谢家族这样在大富大责中依然能将中国文化玩出极致的家族。
巷子尽头,残存一口六朝时期的古井,这也许是乌衣巷唯一幸存的古迹。没有了“旧时王谢”,也没有了“寻常百姓”,那口古井只是默默地藏在小巷深处,日复一日地等待筑巢归栖的燕子。井圈上的道道绳迹划痕,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残烛老人,无声地诉说沧桑变幻的身世,孤寂地追思逝去的韶华岁月。千年的时光流转,只留下了那一道道世事沉浮的痕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乌衣巷,没有了六朝金粉的那份靡雨繁华,也没有了魏晋风度的那份仙风道骨。
落日的余晖,铺满了巷外粼粼的秦淮河水。秦淮河静静地流淌,画舫悠悠地游弋。月光溶溶,淡烟袅袅,水波揉碎了迷蒙的月光,站立船头,我隐约听到缕缕歌声从楼榭中飘来,夹着微风与桨声的私语。粉墙黛瓦的“秦淮人家”照壁上,一串串红红的灯笼垂挂而下,宛如灯光画幕上流淌着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大大小小的船舫亮起了灯火,在微风拂漾的涟漪中,泛着朦胧的光彩灯影。在浆声灯影的秦淮河畔,一条寂寞的巷子,一条光滑的青石板,不知藏匿了多少故事,也不知隐含了多少历史。
六朝时,秦淮两岸一直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明清两代因设有贡院与教坊,更是繁华至极,可谓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试想古时,一边是步入贡院博取功名的谦谦君子,一边是坠入青楼倚门卖笑的风尘女子。在风尘与风雅的挣扎中,多少道貌岸然的君子,抖落尘世浮名,换作温柔梦乡。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夜晚,月朗星稀,秦淮河笼罩在一层朦胧的烟霭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寂寞。一叶扁舟,风流倜傥的杜牧从“十年一觉扬州梦”中醒来,在船桨的欸乃声中,夜泊秦准,浅斟低吟出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让杜牧惆怅的内心更多了些无奈。阑珊的灯火映照在河上,轻荡起粼粼波光,桨声划过的柔波漾在船尾,波光随着画舫的游动时而闪烁时而跳跃。丝竹悠悠,衣袂飘飘,多少达官贵人、才子佳丽从尘封的历史中穿越回来,在秦淮河畔演绎了一曲曲风花雪月。一曲靡音,陈后主“玉树流光照后庭”的沉迷,李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叹,与昔日繁华顿作随风而去的云烟。六朝粉黛的胭脂丰盈了秦准河的香柔,八艳绝代的风华丰满了秦淮河的神韵。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坚贞,柳如是怒斥“水太凉”的骨气,使温柔如水的秦准多了一种血气方刚。佳人已逝,古韵犹存,历史的残卷总是让人废书长叹,唯有秦淮悠悠流淌。
画舫穿过桃叶渡,从东水关掉头又回到了观赏“秦淮分月”的文德桥。文德桥将秦准河与夫子庙相连,夜色朦朦,弦音戚戚,河畔迷离的灯光,闪烁着历史岁月的风华。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当代南京的六朝遗留名胜展示在读者面前。
B.文章主要采用定点换景法,重点写了雨中登临鸡鸣寺山上的寺庙、景阳楼和台城,漫步于乌衣巷,坐船游览秦淮河。
C.漫游金陵,各种历史人物纷至沓来,作者虽然没有刻意表达对这些古人的情感,但我们能读出语言中的褒贬。
D.全文语言华美绮丽,极尽修饰之能事,整句散句结合,长句短句交错,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2】文中三处划线句分别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并分别写出与三处意境相近且与描写对象有关的古诗句。
【3】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情达意,请任意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
【4】作者游览金陵,思接千古,表现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着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的感慨。
(2)《登高》中杜甫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并继之以“滚滚长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和赞美了周瑜从容破敌、大败曹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到江州之后,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天还是在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滔滔的江流。
(2)杜甫《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到达山顶所见的第一幅画面:暮色中,熊吼龙啸,震于山谷,惊心动魄。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刘裕生平,揭示他生活在蓬门陋巷,出身低微。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衬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否定了魏晋以来虚无的生死观。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生命短暂自然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①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①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自问自答,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离后,闲居沙丘,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齐歌空复情”与崔颢的诗句“此地空余黄鹤楼”,两个“空”字的含义不同,而表达的情感却一致。
D.前六句从“我”着墨,写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心情,不说“思君”全都是“思君”。
【2】结合全诗,赏析一下本诗的最后两句。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翊书(节选)
韩愈
①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②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①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②也。
③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③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注]:①蕲:同“祈”,求,希望②蔼如:和蔼温顺的样子③戛戛:艰难的样子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焉
B.也
C.邪
D.矣
【2】第②段划线句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根”“膏”比喻_________:“实”“光”比喻______________。
【3】对第③段中“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4】本文是书信体的议论文,是给一位求师的青年所写的信,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讲述了哪几方面的思想内容
14、请以“这也是语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