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广元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仅《史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等地也有深远影响,甚至成为他们议论朝政参考的对象。

    B.荆轲刺秦王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轲是一位勇士,虽刺秦王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C.司马迁在史学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让人难以企及的。通过他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使中国历史的魂魄得以凸显。

    D.尽管燕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刺秦王计划,但他的急功近利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又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

  •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意的样子。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借指晚年。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偏僻:偏激,不端正。

  •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和曾巩。欧阳修被称为宋代文坛领袖。

    B. 契科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变色龙》,剧本有《万尼亚舅舅》等。

    C.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作品,写的是船家少女翠翠和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D. 鲁迅的三个小说集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呐喊》,《拿来主义》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 4、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莫己若者

    A.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大王来何操

    C. 则思三驱以为度 D.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本自无教训 ③二情同依依 ④昼夜勤作息

    ⑤寡妇起彷徨   ⑥汝是大家子 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⑧淇水汤汤   ⑨秋以为期 ⑩汝岂得自由

    A.①②③⑤⑧ B.②③⑤⑧⑩ C.②④⑥⑦⑩ D.①③⑤⑦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丽为美”是秦汉审美意识的核心,体现了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人们“乐享生活”的热情。这种“以丽为美”的审美意识,蕴藏在秦汉时期的书法、雕刻、舞蹈、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中。

    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篆刻典正和谐,“缪篆”增省笔画而加之鱼、鸟、虫、龙等形象的笔画,将作为生活用具的印章装饰美化,方寸之地讲究自然雕饰,尽显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奥之美。

    现今遗存的秦汉雕塑,其表现对象则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多方面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内容,具有鲜明的生活化、世俗化气息。秦兵马俑依据现实军容而作,其力量美和秩序美体现出秦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兵马俑上色考究,色彩繁复,其颜料达13种之多,可谓色彩绚丽。在汉代,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均通过雕塑呈现出来,表现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作品越来越多,这说明秦汉雕塑(尤其是汉代雕塑)出现了一个生活化、世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向。而秦汉瓦当作为宫殿屋顶的基本建筑材料,以实用性为基础,辅以刻绘和文字,也追求象征意蕴和装饰美。

    秦汉艺术这种表现日常生活之美的特点,更直观、形象地体现在舞蹈和音乐艺术中。汉代宴会乐舞以长袖折腰舞为主体,其舞姿流动多变,要求丽人、丽服、丽容与丽姿完美合一,司马相如形容其为“丽靡烂漫”,可见其美丽的程度。舞蹈结束后,“观者称丽,莫不怡悦”,说明了舞蹈对观众的怡情作用。汉代公众乐舞以鱼龙漫衍舞为代表。这种舞蹈与杂耍、幻术、音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同时演出,趋丽尚奇,制造出眩目惊心的美感。汉代音乐创作注重时代的生活背景,使音乐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真切。汉代是世俗音乐兴起的时期,雅俗相融、俗胜于雅,更适合表达主体多样的情况。汉代统治者多出身草莽,喜好世俗音乐。由于统治阶层的爱好,世俗音乐逐渐取代了先前雅乐的位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体系的主体。

    汉赋亦以丽为美。以视觉感知为核心,是汉赋丽美产生的直接原因。汉赋作者多为言语侍从,对所遇宴饮盛会加以记录和描绘,用得最多的感官知觉便是视觉。所以,汉赋的丽美体现的多为统治阶层日常生活的奢侈享受。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对汉代统治者来讲,丽是关系到统治根基的大事,只有将一切都壮丽化,方能显示天子威仪。汉代人对日常生活丽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审美趣味的统合下,在天人合一思想的促进下,赋家将神话与历史、想象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等融为一体,在超越时空、消泯自我中获得对事物整体性的感悟,这是汉赋丽美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邱孝军《秦汉时期的审美意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作为生活用具的印章装饰美化,使其尽显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奧之美,体现了秦汉先民对生活的热爱。

    B.汉代雕塑出现了生活化、世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向,说明其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雕塑作品越来越多。

    C.汉代长袖折腰舞和鱼龙漫衍舞都要求丽人、丽服、丽容与丽姿完美合一,均有眩目惊心的美感。

    D.汉赋作者都是言语侍从,他们的视觉感知是汉赋丽美产生的直接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多种艺术形式的分析,揭示了秦汉时期“以丽为美”的审美意识特点。

    C.文章引用萧何的话,证明了汉代统治者对“壮丽”的重视。

    D.文章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说明了汉赋也“以丽为美”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篆”的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奧之美是秦汉先民追求“以丽为美”的结果。

    B.“观者称丽,莫不怡悦”,说明了观众是以“丽”为标准来评价舞蹈的。

    C.在秦汉,“以丽为美”的审美理念深入人心,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由于汉代统治阶层多出身草莽,喜好世俗音乐,汉代音乐由之前的雅胜于俗逐渐发展成为俗胜于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______

    (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种情况可以用《出师表》中 “_________”来形容。

    (3)《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世多以“杜康”借指美酒,“杜康”一词也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形容琵琶女的弹奏像仙曲一般让听者耳朵清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出“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 9、在下列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名句。

    (1)《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都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而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却说“______________”,这样的比喻恰当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情。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3)《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描绘秋风拂来,江水澄净,不起波浪的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5)《短歌行》中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该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 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 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 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

    【乙】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谶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注】①修:补充;②谶祥:祈祷求福之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地动乎( )                         (2)已而( )

    【2】下列两组加点字的用法是否相同,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能地/地可

    ②君臣俱得/积土成山,风雨兴

    A.①用法相同,②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都不同

    C.①用法不同,②用法相同

    D.①②用法都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

    (2)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4】根据【甲】【乙】两个语段,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晏子和荀子的精神品质。

    晏子□□□□                                          荀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语文课上,同学们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另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请你任选一方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②自拟题目;③立意健康积极;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