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蛛丝马迹 切中肯綮 不容置喙 融汇贯通
B.不言而喻 砰然心动 意兴阑珊 皓首穷经
C.卷帙浩繁 同仇敌忾 谍谍不休 毛骨悚然
D.风声鹤唳 唾手可得 鸿篇巨制 提要钩玄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意象描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中的“红”用得极妙,它是表色彩的形容词,此处赋予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中的“漫”字极具特色,它原是“遍布”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成“整个”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
D.“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类”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深秋天气,实际上隐含当时我国所处的政治气氛。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均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壬戌之秋 ② 不知东方之既白
B. ①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 日与其徒上高山
C. ① 不拘于时 ②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① 愚人之所以为愚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与人最大的问题不在价值观差异,而在看到的事实不一样。不同的人选择性地看到了不同的事实,就得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
①还是网络舆论场上的“越右越正义”
②把姿态摆在比事实更高的位置
③都无视基本的事实和逻辑
④无论是某些地方官场流行的“越左越安全”
⑤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些都有基本的社会共识
⑥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对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并没有差别
A. ⑥⑤④①③②
B. ⑥⑤④①②③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④①②③⑤⑥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荀子在《劝学》中学习,这与其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相关,他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引导使人向善。
B.韩愈的《师说》以“传道受业解惑”概括了“师”的职责,这里“道”指儒家思想,“业”指儒家经典,“解惑”指解答“不知句读”的疑惑。
C.毛洋东的《反对党八股》在剖析党八股的每一条“罪状”时,一般按照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方法的思路来论述,有破有立,令人信服。
D.鲁迅的《拿来主义》妙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憧,如以“鱼翅”比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中有利有弊的部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纪念艾青
冯雷
今年是艾青诞辰110周年。许多人接触艾青可能都是从中学阶段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始的,通过艾青细致的描述和夹杂着忏悔的怀念,大堰河含辛茹苦却又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大堰河是穷苦农民的代表,艾青在诗歌里大段大段、饱含深情地忆述了大堰河卑微穷苦的生活。艾青是吃了大堰河的奶水长大的,所以虽然是地主的儿子,但是他却自幼了解农民、疼惜农民,甚至对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像土地一样淳朴、沉默的农民群体报以一种悔过般的深情。
抗战初期艾青不得不四处逃难,农民流离失所的惨境更是可想而知,“烽火连三月”“国破山河在”,在这样的语境下,艾青创作了许多以“土地”为核心意象的作品,比如《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北方》《补衣妇》《我爱这土地》等。他始终保持和农民从情感到利益上的血肉联系,只因为“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的”。由大堰河的奶水浇灌成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立场实际上成为艾青早期思想的重要线索:1938年冬,艾青噙着泪水写下了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农民和土地的热爱与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交融在了一起;几个月之后艾青完成了《他死在第二次》,为那些“爱土地而又不得不离开土地”英勇牺牲的“拿过锄头”的人们而默默忧伤,向战争提出“要求答复与保证的疑问”;在1939年冬完稿的《诗人论》里,艾青郑重地将诗人定义为“自己所亲近的人群的代言人”。
艾青从小学开始起就阅读蔡元培、梁启超、孙中山的文章,他的成长受到“五四”新文化的滋养,在中学作文中他还曾因援引胡适、鲁迅的观点而受到批评。艾青是怀着美术的梦想到法国去的,从绘画当中他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同时,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艾青开始广泛地接触欧美文学与俄苏作品,惠特曼、凡尔哈伦、马雅可夫斯基都令艾青为之倾倒。从艺术观念延展到政治立场上,艾青则坚定地认为“诗的前途和民主政治的前途结合在一起”。以这些思考感悟为基础,当艾青系统地总结自己的《诗论》时,一开篇便迫不及待地把诗歌定义为一种表达真善美、承担真善美的文体。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是什么信念驱使艾青在归国之后很快就投身左翼文艺运动,又是什么追求吸引着艾青在险象环生的逃难路中最终把延安作为目的地。
真正让艾青得到淬炼的还是国土沦丧、山河泣血的现实。在颠沛流离中艾青目睹了侵略战争造成的苦难与死亡,而长久以来人道主义与革命精神对他的熏陶则激发了他昂扬的斗志和金灿灿的必胜信心,从而创作了一大批以“太阳”为核心意象的作品。但是,不能因为艾青的作品表现了抗战而把他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写实主义诗人。艾青的诗歌表达了乐观、明快、昂杨的抗战信心,但他的创作绝非主题先行式的、宣传化抒情所能比拟的。艾青曾经明确表示:“把感情完全表露在文字上的作品,我常常是没有耐心看完的。”他的诗歌克服了早期白话诗的浮泛与直白,通过色彩、意象、暗喻、拟态、象征、对话、感觉以及诗形的综合,为情感寻找到一副沉重的肉身。比如《太阳》,诗人以创世纪的气魄描摹了太阳肇始时间、点亮黑暗、孕育生命的伟力,同时也暗示了民族更生的必然趋势,完全可以视作一首赞颂文明和生命的作品;稍后的《向太阳》《火把》等则是气势更加宏阔的组曲,而且艾青始终关注着普通人的思想与情感、生活与命运。
艾青的创作提振了现代诗歌的境界和力度,将现代诗歌的胸襟和气度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层次上。20世纪50年代,宗璞在小说《红豆》里还特意提到艾青的诗歌,“万马奔腾的鼓声兴奋得透不过气来。她读着艾青、田间的诗”,“红五月里,真是热闹非凡。每天晚上都有晚会。五月五日,是诗歌朗诵会。最后一个朗诵节目是艾青的《火把》”。足见艾青的作品入人之深,这种持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艾青和他的作品应得的礼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艾青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并探究二者的内在联系,来表现艾青 和他诗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B.艾青对命运多舛的大堰河怀着忏悔的怀念,大堰河的乳汁不仅哺育了艾青的身体,更促 使艾青成为朴素的人道主义者。
C.艾青认为,诗的前途和民主政治的前途相关,诗人应是自己所亲近的人群的代言人,诗歌是表达和承担真善美的文体。
D.文章最后引用宗璞小说《红豆》中的内容,证明艾青的创作提振了现代诗歌的境界和力度,展示出艾青的胸襟和气度。
【2】艾青创作了许多以“土地”和“太阳”为核心意象的诗歌“土地”和“太阳”分别代表着什么? 请简要说明。
【3】艾青的诗歌创作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3)《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真正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篇名句默写
(1)屈原的《离骚》中,诗人用反问句表明自己即使受挫甚至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原来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于谦《石灰吟》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年少时与男子恋爱的美好时光,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概括了秋天万物的总体
特征。
(4)《荆轲刺秦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送行的人听了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后的反应。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 ”两句来作为曾皙所问“夫子何哂由也?”的原因解释。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 ____”。
(3)《庖丁解牛》中,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___________________,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壮阔雄奇,意境扩大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行路难》中表现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旧充满信心与展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漆园
王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古人”指的是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傲吏”是因为庄子曾啸傲王侯。
B.开头两句写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写出了诗人对庄子的批评。
C.最后一句的“婆娑”语意丰富,可以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也可以言人“婆娑”,是以树伴人。
D.这首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B.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C.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是本名的意思,古人先命名,后取字,名由父亲或长辈所取,供长辈呼唤,男子有名有字,女子有名无字。
B.大夫,古代官职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唐、宋时期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时期废除。
C.国风,也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D.齐桓,指齐桓公,他听从鲍叔牙建议,拜与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终成春秋五霸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博闻强识,能力出众。他在朝内与楚王商议国事,颁发号令,在朝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B.屈原遭遇不公,怨恨遂生。他正道直行,竭尽忠心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不免忧愁怨愤。
C.屈原善于属文,行文深刻。他的《离骚》虽文字简单、言辞卑微谦逊,但是却展现了他高洁的志趣与正直的行为。
D.屈原身遭放逐,心系国家。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顾楚国,挂念怀王,再三表达欲振兴国家改变楚国形势的心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问一位盲人:“你生活在黑暗之中,你觉得痛苦吗?”盲人回答说:“我痛苦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瘫子相比,我能走路。”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