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恰(正值)同学少年 B.失向来(原来)之烟霞
C.天姥连天向天横(耸立) D.主(主宰)沉浮
2、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丝织品,代表了丝织物的最高技术水平。在我国众多的锦中,最为著名的有蜀锦、云锦、宋锦和壮锦,而蜀锦,_ ,它不仅成为当时上层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通过“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与纽带。
①有“母天下锦”的美誉
②由于工艺精湛、美妙绝伦
③蜀锦,起源于战国时期,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④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
⑤蜀锦用经线起花,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
⑥山谦之《丹阳记》说,“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乃有之”
A. ②①③⑥⑤④ B. ④①⑥③⑤②
C. ④①③⑥⑤② D. ②①⑥③⑤④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珍宝尽有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欲呼张良与俱去 未得与项羽相见
C.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击破沛公军
D.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良曰:“长于臣。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
B. 阙秦以利晋
C. 太子迟之
D. 群臣怪之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果行,国人皆劝 劝:鼓励
B.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 多:赞扬
C. 余扃牖而居 牖:窗户
D.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知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道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学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观点明确,简明扼要,说理透彻。
B.论证有力,运用了例证、引证、喻证等方法。
C.采用总分并列结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D.论据充分,其中不乏名言俗语等道理论据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以下结合文本进行的简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推进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人情对司法的干扰。
B.完善公正、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因血缘、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造成社会不公。
C.建立公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同时也要注意结合人际关系的弹性来执行。
D.加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公民的公德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改变缺乏公心和大局意识的公民思维习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示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描绘了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她飘过像梦一般地,___________ 。(《雨巷》戴望舒)
(3)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 。(《再别康桥》徐志摩)
(4)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
(5)《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众人为荆轲送行,荆轲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歌,慷慨激昂。
(6)《鸿门宴》中,樊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刘邦做大事行大礼不要考虑太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里,魏征从历代君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现象出发,剖析原因之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君主竭尽诚心对待百姓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作用。
(2)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算不上拒谏。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刻画阿房宫建筑的雄伟壮观,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了长桥,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气势恢宏。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写出没有音乐的助兴,但吟诗喝酒就可以“畅叙幽情”。
(4)《项脊轩志》中“_________”写出了作者在三五之夜静坐于项脊轩中的美好感受。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___,“自小刺头深草里”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2】诗歌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沛公①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侯。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有删改
春,汉五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自以精兵三万人……大破汉军。汉军皆走……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②,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③。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④。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⑤。 ”
——《项羽本纪》节选
(注)①沛公,指刘邦②孝惠,刘邦的嫡子;鲁元,刘邦之女。③本段史料在《高祖本纪》中没有写双方军队的人数,第四处省略号后的故事在《高祖本纪》中没写。④太公,此指刘邦的父亲。⑤本段故事在《高祖本纪》中也没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轵道旁
B. 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轵道旁
C. 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轵道旁
D. 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轵道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王、侯、伯、子、男。
B. 符,中国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合二为一方有效,如兵符、虎符等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 弃市,是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有。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弃市”。
D. 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时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指称臣。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杀秦王子婴,说明刘邦宽厚仁德容人;但他也有极端自私、薄情的阴暗一面,比如为了自己逃命,几次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
B. 刘邦进入咸阳后,丝毫不为重宝女色所动,直接封闭府库,还军霸上。这足以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C. 与项羽的屠烧做法形成对照,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秋毫无犯,赢得了秦地人民的拥护,人心所向为他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D. 就节选部分而言,《高祖本纪》对刘邦多有赞美,哪怕是顺手一笔写了刘邦的本性,也是淹没在刘邦能从谏如流、宽政爱民的众多信息之中,而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则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刘邦的冷酷无情与无赖形象。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青少年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希望老师和家长帮忙解决。其实,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劳动和劳动精神都是很重要的。
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科学家的脑力劳动,工匠们的技艺施展,还是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都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都体现了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劳动精神,辛勤付出,乐于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践行劳动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