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自无教训 教训:从失败中得来的经验 B.感君区区怀 区区:愚笨,愚拙
C.阿母谢媒人 谢:告诉 D.始适还家门 适:古代女子出嫁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B. 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C. 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D. 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百舸(gě) 悉索(suǒ) 漫溯(sù) 杞人忧天(qǐ)
B. 眷恋(juàn ) 颓圮(tuí) 创伤(chuàng) 浪遏飞舟(è)
C. 供给(gòng) 陶冶(yě) 犒劳(kào) 偏袒扼腕(tǎn)
D. 淬火(cuì) 火钵(bō) 琼葩(pā) 星辉斑斓(nán)
5、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何辞为?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⑤/②③④/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⑥/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台
刘洪文
村委会的门前搭起了舞台。
所谓的舞台,不过是破解放车的车厢加几个空柴油桶,上面支了木板。戏台的天棚是用黑塑料布搭的,既可遮阳又可防雨,戏台的前面用于演出,后面供演员换服装和道具。
这次请的是潘大立。潘大立本来就是我们村的,他可是个名角,各村闻名。他有个小剧团,演员都是临时组织的,平时种地,农闲演戏,潘大立是团长。听说他是在县里的舞台演出过的,受到了县长的好评,有人说他有希望进县剧团深造。
那时我还小,村里请一次戏不容易。我们也不能错过机会,我最喜欢钻在戏台子底下,虽然这里看不见演员的脸,却离演员最近,几乎可以听见演员的呼吸声。
戏台前面有一棵大柳树,那里席地而坐的人最多,有卖冰棍的,也有卖瓜子的。“二八”自行车后载一个泡沫箱子,上面再包一层棉被,这是最好的冰箱,拿出来的冰棍还冒着凉气。对我们来说,听戏只是个由头儿,蹭点儿吃喝才是最重要的。
当演员在台上闪展腾挪时,台下就有尘土簌簌地落下来,弄脏了我的冰棍。于是,我从台下伸出头来,看是谁在和我作对。可我没什么办法,又不能把他从台上扯下来,只能在冰棍上舔两口,算是弄干净了。
表演的正是潘大立,他穿着简单的戏装,头上围一条白手巾,脸上扑着粉,像刚从面缸里钻出来一样。
我不喜欢潘大立。听说他很有才,彼时所演的正是他自编自演的成名曲目《潘大懒相亲》,大概就是讲述了一个懒惰的农村光棍儿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立业成家的过程。可这哪里像个农民?脸上的粉直掉渣渣儿。
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伸长脖子,张着嘴,还时不时地拍一会儿巴掌,证明他们看懂了。可我看不懂,一会儿唱一会儿说,二胡声比演员的嗓门儿都大,能听出个啥?
于是,我狠狠咬下最后一口冰棍,把冰棍杆朝台上一抛,转身又钻到台下。在我看来,这台下比台上好玩儿多了,就像是《地道战》里的防空洞。
大戏演了三天,每天都有潘大立登场,我搞不明白,他演得就那么好?看演出的人有增无减,每天都熙熙攘攘,像赶大集。南村的来了,东庄的来了,后屯的也来了。二大妈还带了烟笸箩,把长烟枪抽得吱吱响……
台下有一群小青年因为拥挤打成一团。看戏的人又都围到那一边,这边的戏台倒清静了,连演员也伸着头向台下看,只有器乐师没有停手,那音乐就不停地咿呀着……
“都老实点儿,一天把你们闲的,别影响大家伙儿看戏好不!”村支书老万怒吼着冲进人群,一顿连骂带踢,把小青年们赶走了。我和小伙伴们远远地看着,有点儿害怕。
人们又都回到戏台前,还是津津有味地看戏,还是津津有味地嗑瓜子。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村里不再请舞台戏了,或许是因为我长大了,这场景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已经对钻到戏台下面不感兴趣了。
潘大立还会到村委会大院门前的空场上去,有时呆呆地看,有时吼上几嗓子。我觉得他像是被掐住了脖子,发不出个正音来。
后来,潘大立成了他戏里的潘大懒,他还不爱种田,媳妇也跟他离了婚。
村里再也没人看潘大立的戏了,连县剧团都黄了,更别说乡下自办的小剧团了。潘大立就这样潦倒着,家破人散,游手好闲。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要走自己的路。我没得选择,因为我高考落榜了。
去部队时,父亲一直在后面送我,他的背有些佝偻,像是怕天塌下来压到自己。他说我是时运不济,就像潘大立变成了潘大懒一样。
可我不这样认为,路是自己走的,何必去怪运气。如果运气有那么大的威力,我们又何必挣扎?那样的话潘大立倒是对的,懒懒地放弃。
再回家时,我已经在部队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三级士官转业,在县城里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但父亲还在老家,我去看他。他的头昂得很高,我知道这是因为他认为我混得还不错。
我和父亲聊天,话题总离不开村里当年的戏台,离不开冰棍和潘大立。
我问父亲:“潘大立现在咋样?”
“他现在可厉害了!”父亲说,“几年前来了个扶贫干部,村里谁家的大事小事他都操着心,看到潘大立这样,就找村里的老辈人了解他之前是干啥的,家咋没了这些事,后来不知咋就给了他一部手机,这潘大立整天对着手机呜哩哇啦的,说咱这土地里长出的东西,说咱天天干活的地方……说这叫‘网络直播’,他可算找到门路了,现在说什么粉丝都好几十万了。你看这村里的小学和乡里那条路都是他出钱张罗找人修的……”
父亲滔滔不绝地说着,我有些不服气:“有钱了不起?”
离开村子时,我在村口的斜路上碰到了潘大立。他苍老了许多,头发几乎掉光了,脸依旧很白,不过没有涂粉。
他正架着手机要直播,说是直播这村里的蓝天,这绿绿的田地,果树上就要熟了能来采摘的果子……
我主动和他打招呼:“现在挺好啊!”
他朝我笑:“有出息了,你!”
“干吗非跑这儿来拍?这里又没有舞台。”我问。
潘大立笑了,把手朝四周画了个圆圈,说:“这不就是舞台?”
原来,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因为潘大立在县里舞台上演出过,且受到了县长的好评,有了名气,所以演出的时候,四里八乡有很多人前来观看。
B.“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伸长脖子,张着嘴”的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侧面表现了潘大立表演动人、剧作优秀。
C.父亲由“背有些佝偻”,后来“头昂得很高”,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由“我”落榜时的颜面扫地到后来以“我”为荣的心理变化。
D.小说的题目“舞台”,使用了双关的手法,耐人寻味;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串联起了众多相关的故事情节。
【2】关于文中“我”小时候看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写“我”正经看戏,而写“我”钻到舞台下吃冰棍,符合“我”孩童身份,内容真实自然。
B.写戏台前的大柳树、戏台下“有卖冰棍的,也有卖瓜子的”,为小说提供了具体的场景。
C.二大妈“把长烟枪抽得吱吱响”的细节,意在表现“我”注意二大妈,胜过了注意潘大立。
D.解放车车厢、“二八”自行车、县剧团等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着时代特点、社会风貌。
【3】小说末尾说“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你对此如何理解?
【4】作者特意把潘大立表演的成名曲目写成是他自编自演的《潘大懒相亲》,这样写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一种平和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他非常谦虚。
8、文言文默写。
(1)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最后一段晋文公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写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也最终灭亡,但苏洵对齐国“___________”表达不满,对赵国“___________”表示可惜,态度截然不同。
(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历代帝王在施政时大多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
(3)《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的景与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4)《红楼梦》第三回中,作者在《西江月》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贾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引发华年之思。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刻画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形象。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玉不琢,不成器”,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强调了同样的道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纱
宋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①。
(注)①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1】“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得极妙,前人评价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珏,唐宰相綮之诸孙也。其父徽,为河南尹张全义判官。珏少依全义居河南,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有司,乃得及第。昭宗时,为监察御史。梁太祖即位,拜左补阙。梁诸大臣以全义故数荐之,累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末帝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庄宗自郓州入汴,末帝闻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为,与李振、敬翔等相持恸哭,因召珏问计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能行否?”末帝问其策如何,珏曰:“愿得陛下传国宝驰入唐军,以缓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俯首徐思曰:“但恐不易了。”于是左右皆大笑。
庄宗入汴,珏率百官迎谒道左。贬莱州司户参军,量移曹州司马。张全义为言于郭崇韬,复召为太子宾客。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明宗幸汴州,六军家属自洛迁汴,而明宗又欲幸邺都,军士愁怨,大臣颇以为言。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赵凤极言于安重诲,重诲惊惧,入见明宗切谏,乃诏罢其行。而珏又称赞之,以为宜罢。珏在相位既碌碌无所为,又病聋,孔循罢枢密使,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职。明宗数留之,珏章四上,乃拜左仆射致仕,赐郑州庄一区。卒,赠司空。
(《新五代①史·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B.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C.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D.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古代臣子上奏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殿前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B.幸,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叫做“幸”,臣子受到皇帝的宠信也叫“幸”,妃、嫔等受皇帝宠爱也叫“得幸”。
C.卒,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后来,“卒”成为死亡的通称。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交还官职叫作“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郑珏的仕途之路与张全义有极大的关系。梁时他考取进士,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都因张全义的举荐帮助,到唐时“复召为太子宾客”、任平章事也是张全义举荐的。
B.郑珏是个政治小丑。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束手无策,诏郑珏献策,郑珏说计策时表现得信心十足,然而面对皇帝有多大把握的追问,却说“但恐不易了”,说了等于白说,只能让人笑话而已。
C.在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早已丧失人心。从“闻唐兵且至”时的“君臣恸哭”到郑珏说了“但恐不易了”,后“左右皆笑”,可以看出左右大臣只不过“助哭”而已,并非为梁的江山社稷而哭。
D.郑珏是个不问是否曲折只知点头称是的“点头虫”。皇帝要幸邺都,虽然大家反对,但他站在皇帝一边,说皇帝的做法好;但安重诲反对幸邺都进谏成功后,他又说安重诲做得好。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现实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抢盐,抢醋,抢板蓝根,上车去抢位子,交通路口抢红灯;在精神领域里,抢时间,抢机会,体育比赛等还抢各种世界第一……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