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昌吉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题文)依次填入下列格局横线处的成语(熟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式,有些事情非得_________,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其汉语运用能力下降。一些学生基本的字词句表达能力都不过关,写出来的东西_________,和人交谈也是词不达意。

    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的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_________,命途多舛。

    A. 耳提面命 味同嚼蜡 遇人不淑

    B. 当面锣,对面鼓 味同嚼蜡 时运不济

    C. 耳提面命 不忍卒读 时运不济

    D. 当面锣,对面鼓 不忍卒读 遇人不淑

  • 2、下列句中的加点“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击沛公   B. 拜送书

    C. 以老户牖之下   D. 而君幸赵王

  •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女也不    爽:过错      体无        咎:灾祸

    B.车帷裳    渐:渐渐      何方圜之能     周:合

    C.可怜体无比   可怜:可爱     无与士        耽:耽误

    D.以我贿    贿:贿赂      规矩而改错      偭:违背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该巷风貌古朴,姓氏驳杂,不足400户居民,竟存在159个不同的姓,经这里继续南迁的族姓,曾回来寻根问祖的人不绝如缕

    ②两年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③如果你们设身处地,一定会为这里发生的奇迹感到震撼。

    ④他说,中国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项亘古不变的宏图伟业

    ⑤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⑥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 5、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 )

    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出口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了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可怜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①“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②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③玻璃上踱步,好象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突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

    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奇,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

    对照起来,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对于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闯入一个房子的小黄蜂,等到要飞出去时已找不到进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与生活中的情感④玻璃使我们陷入绝境呢?隔着⑤玻璃看见的山水和没有⑥玻璃相隔的山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在这样的绝境,为什么人不会像小黄蜂退回原来的位置,绕室一圈,来寻生命的出口呢?

    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黄蜂还要冲动?

    是不是由于人的结构更细密,所以失去像小黄蜂那种单纯的思维?

    是不是一只小黄蜂也比人更珍惜生命呢?

    对这一层一层涌起的问题,我也无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深陷绝境时,更应该懂得静心,懂得冷静地思维。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时,要后退一步,观照全局。或者,就在静心与观照时,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

    昨日当我们年轻时,在情感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过了结生命,以解脱一切的痛苦与纠葛。

    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那是因为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乃是因缘的幻灭,如果情爱受挫就要自尽,这世上的人类早就灭绝了。何况,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岂不可惜复可怜?

    正如一只山上飞来的黄蜂,如果刚刚撞⑦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么改变呢?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飞或者不飞,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它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比死亡更生动而有趣呀!

    第一次情感失败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难的人,如果有体验,一定会更触及灵性的深度。

    我这样想着,但是我并不谴责那些殉情的人,而是感到遗憾,他们自己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来生,可以了却他们的爱恋痴心。

    可叹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能知道呢?

    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由高中女生跳楼自杀写起,用小黄蜂的举动和人类进行对照,劝诫人们在陷入绝境时要冷静思考,寻找生命的出口,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B. 作者说“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奇”,是因为作者没有想到小黄蜂在无路可出之际,竟然仍能执着地寻找出口。

    C. 作者对小黄蜂陷入绝境时的举动细加描绘,是为了表明小黄蜂的选择以便和某些人类的选择加以对照。

    D. “现在它飞出去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作者意在说明小黄蜂从绝境中出去了,就会享有更多的自由。

    E. 作者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像一位长者,言语中透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祝福。

    2作者在文章中认为人如果因为情爱受挫就自尽“岂不可惜复可怜?”,请说明“可惜复可怜”是因为:

    3“玻璃”一词在文中共出现7次,请分类归纳“玻璃”在文章中共有哪几层意思。(4 分)

    4作者在文中说“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联系全文,请分条说说作者认为没有必死之理的原因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_________。”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沁园春·长沙》)

    (2)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士闻乐声垂泪涕泣,瞋目竖发,而“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战国策·燕策三》)

    (3)《荀子·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整天地思索,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论语》则从辩证的角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_________”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杜甫《登高》中,“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9、名篇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秋兴八首》(其一)中借捣衣之声寄托相思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一诗中极力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的形式表现了诗人消愁的方式——饮酒。

    (2)《荀子·劝学》冲,“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3)苏轼《赤壁赋》中,写客人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晓鸡

    刘克庄

    绛帻昂然韵节清,不因风雪废长鸣。

    初闻烟岫犹衔月,久听山城渐杀更。

    惊起征夫茅店梦,唤回老将玉关情。

    年来无复中宵舞,自笑功名一念轻。

    【注】①刘克庄:南宋诗人。此诗作于1222年冬诗人辞去广西经略使府幕僚返乡途中,此前诗人被谤,闲居三年。②绛帻:红色头巾。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晓鸡英姿勃发的外貌、清冽激越的鸣声,以及不因困难而放弃的坚忍精神。

    B.颔联没有正面描写鸡鸣声音,而是以诗人的感受侧面描绘其声效,诗人愈听愈有感触。

    C.颈联“茅店梦”化用“鸡声茅店月”的诗句,暗扣诗题“晓”字,寄寓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虽题为“晓鸡”,但仅以晓鸡触发情感,不同于《石灰吟》全诗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侍坐章》中子路所言“千乘之国”是指实力强盛的大国。

    C.歃盟,即歃血为盟。古代立约结盟时,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心。

    D.国门,现在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而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坚持,通常意味着忍耐、执着和自信。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变,通常意味着敏锐、勇敢和变通。坚持和改变都需要经历艰辛,也都可以获得成功。

    请以“坚持和改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