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 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和《墙头马上》。
B. 《雷雨》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以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C. “遂通五经”中“五经”是《诗》《书》《礼》《易》《左转》。“贯六艺”中“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D.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性豪爽,尚气节,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于民族危亡之际,力主抗金,反对苟且偷安,但不为朝廷所用,投闲置散,一腔悲愤俱发之于词。辛词继承了苏轼词的传统,风格以豪放为主,但其底色悲壮苍凉,且不拘一格。
2、朱自清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荷塘月色》,下面哪个人最不可能给他点赞 ( )
A.鲁迅 B.史铁生 C.郁达夫 D.毛泽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支教老师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们一起演唱的《苔》,质朴而诚挚,令现场许多观众落泪。
B. 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由于地接西域,位置特殊,敦煌的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
C. “好作业网”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布置各类暑假作业的公益活动,大学校长、知名作家都在这里给广大学生布置作业,让大家过一个别样的假期。
D. 假期第二天,温泉度假村、大型综合商圈等旅游休闲场所火热,公路、铁路、民航、高铁也迎来出行高峰。
4、高中母校的校庆之日即将到来,同学们纷纷写下了对母校的祝愿,下列对联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A. 枝繁叶茂造福一方桑梓 天高地阔浇灌八面桃李
B. 杏坛吐故风送济济人才 绛帐纳新云别莘莘学子
C. 忆往昔书生意气同窗数载 看今朝赤子情怀欢聚一堂
D. 依山观海吞吐日月真卓越 教书育人彰显师德更辉煌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老大爷远远看见我,遂放下赶鸭的竿子,拉开敞开的衣襟擦了擦额上的汗,笑眯眯的向我走来。
B. 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 张愣与王玲结婚后生活一直都很艰难,现在他们有三个孩子,大的卖冰棒,二的拾破烂,三的满地爬。
D. 小明看见王大伯家失火后气冲冲跑来对母亲说:“火!冲天的大火!它吞噬了太阳!它遮住了大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那一天,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大炮仗”,伴随着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和一声巨响,耀眼的光芒让大漠上空又升起了第二个“太阳”。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在戈壁荒漠上,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曲折,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着有用的事。这是一份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担当。”杜祥琬说。
1960年底,在原子弹研制逐渐走上正轨、重大攻关进展顺利时,氢弹的预研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
氢弹是真正的热核武器。不同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氢弹凭借核聚变反应,能够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
中国开始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还有一些资料,在当时有核国家封锁遏制的严酷局势下,中国氢弹研制攻关中没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只能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
1960年12月的一个早晨,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秘密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
1961年初加入的于敏是队伍中的灵魂人物。
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历经10年刻苦研究,于敏发表了专著、论文20余篇。
与上次不同,这次于敏是从基础性很强的科研领域,转到氢弹原理这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这次转身,对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牺牲——核武器研制集体性强,需要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从此,他的名字从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消失了。
除了组长黄祖洽、副组长于敏,理论组最初成立时还有蔡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人。后来,擅长粒子物理的何祚庥也加入进来,领导具体业务。此后队伍逐渐壮大,最多时有四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经过仔细分析,于敏认为在原子弹中加入聚变材料虽然能够提升其威力,但由于聚变材料燃烧不充分,威力虽有提高,但较氢弹仍相去甚远。
于敏一边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提高大家的物理概念和分析能力,一面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终于他想到了一种方案,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并很快看到了成功的苗头。
在对大量计算结果抽丝剥茧地研究、对多个可能模型反复数值模拟后,于敏和团队发现了轻核材料燃烧过程中几个特征量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并找到了实现自持热核反应的关键条件,逐渐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6年12月28日,罗布泊上空传来一声巨响,经过对所获爆炸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事后曾这样评价,这是我国掌握氢弹的实际开端。按这个时间点算,从突破原子弹到氢弹原理试验成功,我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
半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同样在罗布泊,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炸机从空中投下携带降落伞的氢弹。在闪过一束盖过太阳的耀眼光芒后,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强烈的冲击波横扫过罗布泊,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两年零八个月,我国创造了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的世界最快速度。
氢弹这曲改变了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合奏出来的。于敏也一直表示,“不要叫我‘氢弹之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卒子’。”
与于敏一样,因研制氢弹改变了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回望历史,55年前的那一声巨响、那一束耀眼的光芒,不仅在我国科技创新的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它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早已穿越时空,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攀登新的高峰。
(摘编自都芃 孙瑜《从原子弹到氢弹两年零八个月背后的创新奇迹》)
材料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家精神是怎样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和科学家精神”调查显示,对于科学家精神,72.9%的受访青少年首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受访青少年选出的科学家最令自己佩服的品质中,有家国使命感(66.7%)排在第一位。
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下,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挑大梁、当主角。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各大高校,一批批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走向广阔天地,取得了众多重大科研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未来已来,青春元宇宙发出回响。我们倡议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创新报国,踔厉奋发,共同逐梦星辰大海。
(摘编自崔丽 韩飏 先藕洁《致敬科学家精神!青春元宇宙回响创新自立最强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研发到爆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B.氢弹是凭借核聚变反应,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的热核武器,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有区别。
C.于敏在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的同时,还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想到方案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
D.研制氢弹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也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领域勇当大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的情形下,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进行氢弹研制攻关的工作。
B.1961年初加入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的于敏是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
C.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氢弹成功爆破的创新奇迹,氢弹的成功爆破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的结果。
D.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大高校,众多重大的科研成果来自高校的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的一项是( )
A.航空工业沈飞新机装配试制中心的董舒说,罗阳的航空梦,是航空人的报国梦,更是中国的强国梦,“我要像罗阳一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青春贡献。”
B.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陈新龙说:“袁隆平院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将以袁老为榜样,创新争先,躬耕实践。”
C.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生罗杰感慨道:“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张洪沅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们这一代青年将砥砺奋进,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力量。”
D.清华女博士白蕊带领的研究团队在RNA剪接体的研究中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率先发表学术论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奖典礼上,白蕊拿下了“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构思脉络。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
(2)《赤壁赋》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名句是:____,____。
(2)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一文中借用的《齐谐》对鹏鸟的描述:“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3)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中表现戍边将士在家与国之间抉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在《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荆轲和乐慷慨悲歌:“__________,________!”这成为千百年来激励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信念源泉。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以“_________”一句,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而__________一句则表现对权贵的蔑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多于九土之城郭。(杜牧《阿房宫赋》)
(2)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6)激昂大义,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7)________________,痛何如哉!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写秦对六国“人”的贪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显贵,却也离开故国,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偶句形式描写了秦人不珍惜剽掠而来的珍宝,宝物贱用,极显秦之“奢侈”。
(3)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就能抵御强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夜别韦司士得城字
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李宷,曾任卫县少府,告别前已卸任。韦司士,前往洛阳赴任途经诗人所在地,州郡官吏设宴作诗送行,诗人拈得“城”字依韵赋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诗在白天送别,首联突出了所见之景;后诗在夜晚作别,首联突出了所闻之声。
B.两诗颈联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写朋友离别后的情形,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C.两诗都将春风人格化,前诗以自然界春风和煦,反离别之悲;后诗以春风般的热情设宴送友,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无奈。
D.两诗的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即使写景,也只以轻描淡写来构成一种摇曳生姿的情致,体现了一种浑成自然的语言风格。
【2】同为送别,两首诗的尾联表现出诗人与两人的交情有深有浅。请结合句意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宇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谢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 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派遣 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B.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回复 蔺相如固止之 固:坚决地
C.副有罪,当相坐 坐:连坐治罪 因厚赂单于 因:趁此,趁机
D.置币遗单于 遗:遗留 顾吾念之 顾:回头观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严大国之威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其一人夜亡 ④从者衣褐 ⑤尊贤而重士
⑥反欲斗两主 ⑦单于壮其节 ⑧卒廷见相如 ⑨欲因此时降武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⑨/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⑨/⑦
C.①⑤/②⑧/③④/⑥⑨/⑦
D.①/②④/③⑧/⑤/⑥⑨⑦
【3】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见犯乃死 ④效死于前 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⑥拜送书于庭 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⑧君何以知燕王 ⑨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⑩马之千里者
A.①⑤⑦/②③⑨⑩/④⑥/⑧/
B.①③⑤⑦/②⑩/④⑥/⑧/⑨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⑩
D.①⑤⑦/②⑨⑩/④⑥/⑧/③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内容,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子射上林中”的“上林”指的是上林苑,皇帝宴饮群臣的地方。
B.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
C.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微、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音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D.《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 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长河和文学作品中有众多模范人物供人们在成长中学习;进入新时代,无数英模人物纷纷涌现,更是为青少年树起了成长的标杆。而这些彪炳史册的英模人物,正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偶像观”的重要内涵。
现实中,部分青少年的偶像观日益去主流化。崇拜“富显者”有之,崇拜影视明星者有之,崇拜网红者有之……而这些偶像是否值得崇拜,需要仔细明辨,认真反思。
以上材料启发我们思考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青少年成长中建立偶像观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什么?请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