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②梁启超先生系统地研究了中西优秀文化,提出的许多关于社会发展的见解,至今还被认为是不经之谈。
③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有正确的人生观,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就能拥有华丽的人生。
④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有关部委及各地正在抓紧开展建立征管协作机制、确定具体适用税额等前期准备工作,环保税开征一触即发。
⑤在2017年“书香门第杯”象棋大赛中刘宗泽不孚众望最终以十胜一和的成绩夺得冠军。
⑥一些由政府人为制造出来的“名校”被各种光环所笼罩,令广大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于是巨额的择校费应运而生。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②④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群贤毕至 B.少长咸集 C.齐彭殇为妄作 D.越国以鄙远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天气原因,感冒患者比较多,就连年富力强的青年男女也变得没精打采。
B. 一叶知秋,透过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C. 岁末将至,网贷平台各种活动让投资者急不暇择,目前各大P2P平台还是处于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节日的狂欢让他们之间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D. 一旦股民成为涸辙之鲋,监管层可能暂时搁置类似引西江之水救鱼的长期规划,先以“升斗之水”让股市“喘口气”。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愿陛下矜悯愚诚 祖母刘悯臣孤弱
B. 故劳苦倦极 足以极视听之娱
C. 亡其六郡 亡走赵,赵不内
D.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信而见疑
5、下列四副对联中,最适合做寿联的一项是
A.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B.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C.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D. 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中国陶瓷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陶瓷是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也是全世界耳熟能详的艺术语言。今天的中国如何用这种语言继续讲好陶瓷上的中国故事,是亟待关注的时代命题。
中国陶瓷的魅力就在于以“微言”传递着“大义”。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在陶瓷上都得到充分彰显。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小盾看来,上古时期的陶瓷史一直是文化史的标尺。大约一万五千年前,陶器产生,意味着人类创造了第一种非自然的物质,也意味着人类文化实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距今七千年前,彩陶产生,这意味着人类文明有了一种新的记录手段。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中国先人就利用彩陶图案反复叙述着同一个故事,主题是某位神人正在抛撒种子。“这一故事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生命力。”王小盾分析道。从时光深处走来的中国陶瓷以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有效载体。
中国陶瓷图案记录着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片段。“明代陶瓷的人物纹饰,都采用近似于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在空间与虚实关系上呈现出萧疏雅逸的风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说。他表示,中国陶瓷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也就是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中国陶瓷就是通过“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着迷。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刘乐君表示,对瓷器上的图像进行精准的信息解读,需要具备充分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仅仅通过浅层呈现出的图像信息或单凭个人的生活经验来对故事情节加以判断,很可能产生误读。“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与国内在这个领域研究的欠缺,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张冠李戴。中国学者有责任深入开展研究,跟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倪亦斌说。
为了擦亮中国陶瓷在当代的光泽,刚过去的2017年,景德镇陶瓷艺术展相继在上海科技馆、故宫博物院、澳门民政总署画廊等展馆亮相,并走出国门,在荷兰和德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彩华章。展示了从山水到人物、从工笔到写意、从油彩到色釉的各种装饰手法,展示了颜色釉陶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韵味,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反映出美好生活的愿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陶瓷因为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成为中国文化标志性符号。
B. 中国陶瓷以“微言”传递“大义”,以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记载着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C. 中国陶瓷图案通常取材于流行的话本小说,采用近似于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呈现出萧疏雅逸的风韵。
D. 文化传统的隔阂与个人生活经验的限制,是影响国外文博学界对中国瓷器正确解读的最主要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首先阐明中国陶瓷的地位,接着引出今天的中国如何讲好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这一命题。
B. 文章简述了陶器及彩陶产生的历史,阐明上古时期的陶瓷史一直是文化史的标尺。
C. 文章以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反复叙述同一个故事为例,证明彩陶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记录手段。
D. 文章引用了王小盾、李砚祖、刘乐君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在中国陶瓷上通过“以图代文”的方式得到充分彰显。
B. 中国陶瓷图案用任意一个瞬间或人物就能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记录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片段。
C. 要对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进行精准的信息解读,需要具备充分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D. 2017年,景德镇陶瓷艺术展在国内国外相继举行,展示了中国陶瓷的独特韵味,反映出美好生活的愿景。
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5)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中他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⑶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用“______,_____”这两句,点明了上天对即将承担大任的人进行种种考验的目的。
⑷《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
⑸《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并提出受下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
⑺《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与渔人交流自己的来历,“________,______”之后不再出去,与外面的人断了往来。
⑻《三峡》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三峡深秋幽深冷寂的特点。
⑼生活中怀才不遇的人常引用《马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慨叹知遇之人太少。
⑽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先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和自由的向往。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老师点名让曾晳回答时,他正在鼓瑟,他先是完成“____________”这一动作,然后以“____________”来铺垫自己回答。
(2)《阿房宫赋》中,杜牧谈及秦人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头,丢弃得到处都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杜甫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其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解释了其“哂之”的原因。而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2)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生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的诗句,再现当时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相继覆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写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物,更不能再见到什么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绮丽。尾联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注]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 何相公: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写出何相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本二:
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奢者因之以侈其嗜欲,俭者因之以卑其志趣,赫然若上天之宝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怀握之金赀而已矣。祸切剥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垂至其亡,而为盗资,夫亦何乐有此哉!汉王之入秦宫而有艳心,见不及此。樊哙曰:“将欲为富家翁邪?”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岂徒一时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训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尽免天下田租而国不忧贫,数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强弱之处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宜缟素为资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乐岁终身苦
D.垂至其亡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为富家翁耶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B.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且为之奈何
C.沛公乃还军霸上 乃强起扶杖
D.奢者因之以侈其嗜欲 汝其勿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与诸将所“争”不同,“独”“先”取“图籍”,凸显其有远见的不凡形象,表现出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
B.樊哙当时虽情真意切,比刘邦更有远见卓识,但语言过于直率,显得鲁莽,劝说效果不佳,刘邦不为所动。
C.张良分析刘邦取得成功之原因,又提当下之责任,论享乐之危害,以“药”类比“言”,入情入理,有说服力。
D.王夫之对樊哙的谏言大加赞赏,而认为刘邦离开秦宫、还军霸上的做法仅仅是为了取得天下而用的权宜之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2)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
【5】根据文本一,简要说明沛公“志不在小”的表现。
14、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黄庄,新东方、学而思、立思辰、高思、杰睿……各种校外培训机构让人眼花缭乱,一辆辆送孩子上课外班的私家车让交通也拥堵起来 个个焦虑的家长让空气似乎也变得紧张,一个个背书包戴眼镜的学生行色匆匆出入于各个课外班……学生减负的话题广受关注,教育部称减负是一场“攻坚战”。
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有理有据。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