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一项大胆打破制度局限的创举,设立10年来硕果累累。它 , , , , 。
①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②开启了整个学术界的热情,展现出无尽的光芒
③培养和造就了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④突破了教研人员薪酬结构僵化及平均主义的局限
⑤延揽了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
A.②④③⑤①
B.④⑤③①②
C.⑤①④③②
D.②③⑤④①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句中的柳郎中指的是柳永,学士指的是苏轼。
B.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作品集《漱玉词》,她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南渡之前的作品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南渡之后的作品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C.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D.曹操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建安风骨”的领袖,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代表作有《蒿里行》《白马篇》《观沧海》《短歌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B、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修养、提高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C.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群众在各种追思纪念活动中重温民族痛史,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和遇难同胞,表达护卫和平的愿望。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①吾从而师之/ ②黎民不饥不寒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④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⑥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⑨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⑩假舟楫者
A. 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③④⑤⑥⑨
C. ③⑤⑥⑧⑨⑩ D. ④⑤⑦⑧⑨⑩
5、下列各项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开荒南野际
D.云青青兮欲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规模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濬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觉”。在感动人心这点上,丘濬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文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濬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泫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
A.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B.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C.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明朝朱权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并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
【2】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C.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探索。
D.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动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C.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D.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几位弟子们所言志向的态度是不同的,对子路的态度是“___________”,而对曾皙则是感叹着说“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密集的意象描绘登高的见闻,为抒发深沉丰富的情感做了充分的铺垫。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一个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___________”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 ____________”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颂。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感叹士大夫之族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积极从师学习,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性的表达,与孟郊“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两句诗所表达的道理相通。
(3)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时代潮流涌起之时,青年勇于搏击浪涛的精神。
(2)《短歌行》中诗人以月喻人,并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问,表达了对于贤才的渴求。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原文句子填空。
(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2)《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正遭受内忧外患,经过他三年的治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平蔡州①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展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室承平时。
[注释]①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太平盛世,蔡州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城,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忆旧事”暗含了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C.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说明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
D.本诗言近而旨远,用笔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2】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也就是人们说的“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B. 弱冠:古人对年龄的一种称法。古代男子18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8岁左右的年纪。
C. 开成:年号。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以年号纪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是年号纪年法。
D. 迁: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文中“左迁”是指降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 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 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令孤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②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为了俯瞰大地上的各个王国而登上了雄伟的马特峰,竟在山顶上发现了草莓,这也许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你不是为了草莓才去攀登山峰的。
——马克.吐温
【注意】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