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平顶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虚词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绝壁之下       ②月出东山之上

    B.而:①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②小学大遗

    C.以:①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作《师说》贻之

    D.其:①皆出于此乎       ②何为然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C.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 可谓智力孤危

  •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清华人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嘱托,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推动清华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奏响了百年清华发展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B. 曲阜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

    C. 中国是一个拥有不少核电站的国家,我们应该结合国情,未雨绸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中吸取教训,全面升级核安全保障监测措施。

    D. 在邹城铁山公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用清水在地上写毛笔字,他们大多旁若无人,挥毫泼“水”,点折撇捺,或娟秀,或狂放,风格各异,都颇具功底。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慨当以                      当以:应当可以。

    B.明明如月,何时可     掇:拾取、摘取。

    C.越陌度阡,枉用相     存:礼遇。

    D.绕树三                      匝:遍。

  •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他!哎哟……哎呦!”

    B.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利哈乔夫《论教养》)。

    C.版画是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如木板、石板、钢板等)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

    D.“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马靴又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父亲说几乎是打个哈欠的工夫,它们就在寒风中凉透了,再打个哈欠的工夫,就冻硬了。父亲将它们当点心,分别揣进裤兜,然后取下篝火上的铁锅。热锅落在雪地时,雪发出“吱吱——”的叫声,父亲说锅底下的雪被烫得不轻,破了很大一片,流出汩汩雪水,但热锅烫伤的雪,很快结痂,寒风也让热锅成了冷锅。父亲抬头望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望不见北斗星,父亲不知置身何方。夜晚的山岭,看上去都一个模样,按照父亲的比喻,它们就像一把把钢刀插在那里,阴森恐怖,让人觉得是在屠宰场。

    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他不知该走向哪里。天明后,他能从太阳判断方向。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它们窸窸窣窣冲出灌木丛,走向篝火。父亲说当它们离自己仅有五六米远时,在它们斜对面,借着残余篝火,望见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高大威猛,后面的矮小瘦削。前狼挣扎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后狼就是瞎眼狼,说从未见过狼眼会泛出红光,前狼试图奔向篝火旁边的人时,眼睛漫溢的就是这种光,也不知是不是篝火映的。父亲“嗨——嗨——”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往回拽前狼,前狼尾巴绷得直直的,像一支在弦之箭,就要绷不住了,它尾巴随时有被扯掉的危险,痛到极点,叫声格外瘆人。最终前狼让步,瞎眼狼将它生生拖回灌木丛。父亲长舒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父亲说他根据西北风吹来的方向判断,要撤退到队伍的密营,得与风向逆向而行。结果他走了一两里路,风竟然休克,没了,他等于丧失唯一的路标,又不知所向。按照父亲的说法,当时森林整个冻僵,树枝动也不动,连一声野生动物的叫声都没有,他感觉自己在地狱中。天渐渐亮了,可它亮在阴云里,父亲期待的太阳没有现身。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他听见背后有走兽的声音,回身一望,距他五米多远,又是那两条狼!瞎眼狼还是在后面,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停下来,目光柔和多了。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父亲是怎么看出的呢?前狼追上父亲,停下的一瞬,它身后的瞎眼狼,马上松口,放下前狼尾巴,上前两步,用嘴温柔触着前狼的脸,似在亲吻,前狼发出撒娇和委屈的叫声。父亲说只有母亲对孩子才表现出如此怜惜和爱抚,也只有孝顺孩子才会对母亲发出的哪怕它不喜欢的指令俯首帖耳。直到这时,父亲才明白瞎眼狼当年为什么怀孕,它是为自己未来生活寻找一双眼睛啊!不知瞎眼狼一窝生了几个崽,存活几只,它丈夫和它另外的骨肉,也许都因嫌弃而背弃它,但至少父亲看到了有一只忠勇小狼,把自己的尾巴当作母亲的生命线,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不离不弃地牵引着它。父亲说瞎眼狼所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里的骨头,渡过难关。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气息后,瞎眼狼觉得告别时刻到了,它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刨着地,洗尘似的,快乐躺倒,在雪地打几个滚,然后起身抖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眼睛,与他泪水相逢。瞎眼狼看不见父亲的泪,无比骄傲地仰天嗷嗷叫几声,仿佛宣告它的使命完成了。小狼卸下父亲这个沉重包袱,得到解放,它比母狼还要欢欣鼓舞,父亲说它原地转了好几个圈,像在跳舞,然后站定看着父亲,身体后倾,调皮地做出进攻姿态,长嗥一声,最后吓唬一下父亲。

    母子狼转身走了,依然是小狼在前,瞎眼狼叼着孩子尾巴在后。父亲说它们转身前,他给两条狼作了个揖,瞎眼狼无法看见,小狼并不领情,对着他又是一声长嗥,好像在说,少来这套,没吃掉你,算你走运!父亲说他夜晚歇息在山洞的那三天,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叼着小狼尾巴,怕它万一不听话,会对父亲下口吧。

    我有时怀疑,父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编造的。但有一点肯定的是,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弹孔还在,边缘处烧灼的痕迹清晰可见,不过它没有传到我们下一代手里,而是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父亲依据太阳和风向来辨别方向,而“风竟然休克”,天亮后“太阳没有现身”,父亲处于十分困难且绝望的处境。

    B.从文中“父亲才明白瞎眼狼当年为什么怀孕”等语句可以看出,这并不是父亲第一次遇到这两只狼,他对它们母子并不陌生。

    C.小说将狼和父亲的对峙写得十分精彩,对两狼的动作描写形象具体,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与后文的温馨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最后引入第一人称,点明这是父亲讲给“我”的故事,又写抗联博物馆中陈列着父亲的衣服,都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

    【2】请简要概括两只狼的形象特征。

    【3】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整体分析其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和《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述的画面相似的一句是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正面塑造了曹操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和征服天下的豪情壮志。

    (3)《氓》中描写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表达作者为坚持心中的信念,万死不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恶劣,路途艰辛。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描写箫声的悲凉,写出了箫声的作用和力量。

    (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分别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写女子在看到“氓”前后不同的表现,可见她爱“氓”的诚心诚意和一往情深。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定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他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

  • 11、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高远、胸襟博大而被后人传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当重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既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又讲学习方法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词,完成下列小题

    风景

    辛笛(注)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上)

    (注)辛笛(1912-2004),现代诗人,江苏淮安人。诗人年轻时去英国留学,写这首诗时刚从海外归来。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二句以铁轨喻“中国的肋骨”,以列车喻“社会问题”,比喻新奇生动,含义深刻,揭示了旧中国贫穷、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重的基调。

    B. 第三四句是对车外景象的想象和议论,诗人取茅屋和坟入诗,既勾画出农村的萧索,又由生死距离之短写出农民一生的可悲可叹。

    C. 第五六句以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第六句中“新”与“旧”形成鲜明反差。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被抓的壮丁悲惨境况的深切同情。

    D. 整篇诗歌中没有出现一个“我”字,却塑造了一个情感饱满的自我形象,诗人是一个怀有深沉忧患和愤激心情的思考者。

    2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分析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课内落实好了才能迁移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成江海             非学无以致疑

    B.锲不舍             好学不勤问

    C.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审问而明辨

    D.圣心备             以求一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就有办法

    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差不多

    D.孟子论“求放心”:放纵散漫的心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甚矣,汝之不惠。

    【4】下面句子中分别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可以丰富知识,有利于修饰品德。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家宝贝正在参加××活动,麻烦给×号×××小朋友投一票”“这是同事家的娃,拜托投一票,谢谢”“考验友情的时候到了,请给×号投票,不胜感激”……朋友圈中家长替孩子拉选票的大戏分分钟都在上演。被拉票者总会感到不胜其烦。然而碍于情分,大家往往连什么活动都没搞清楚就投上了一票。

    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有人说这是“绑架”友情,也有人说这样做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利用媒体谋私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