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文昌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由“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组成。

    B.对联,也叫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上下联中的字词可以是平,也可以是仄声,但要求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平仄相反、词性相同。

    C.从内容上来看,新闻应该包括的要素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从结构上来看,新闻应该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语。

    D.我国史书有三种最主要的体例:一是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等;二是国别体,如《战国策》《三国志》等;三是纪传体,如《史记》《汉书》等。

  •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语还有“谪、贬、左除、左降”等。

    C.“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采用干支纪年法;“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采用月相纪日法,农历每月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D.“泰山之阳”中的“阳”指泰山的北面。在地理方位上“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 3、海湾战争前,一中立国外交官与伊拉克外长举行会谈,试图规劝伊拉克撤出被其占领的科威特。下面语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

    A. 希望萨达姆总统从海湾和平和贵国本身的利益出发,争取主动,避免出现大家都不愿看到的局面,使人民免遭战争的灾难。

    B. 希望贵国政府切实履行联合国有关决议,无条件地撤出侵占的科威特领土,以缓和日前十分紧张的海湾局势。

    C. 相信伊拉克政府会正视伊拉克所面临的灾难量力决策,否则,势必出现后悔莫及的局面。

    D. 贵国如不及时撤军,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就获得了大举进攻的借口,所以萨达姆总统应采取灵活策略。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它们经典性的否定。同理,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文学价值的高低,无异于舍本逐末

    B. 在行驶的车辆上,任何试图干扰正常驾驶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只是口头教育警告了事,无疑是姑息养奸

    C. 随着中国战队IG以3比0拿下英雄联盟世界总决赛的冠军奖杯,电竞游戏成为一项全民体育运动的潮流已难以阻挡。与此同时,主流社会对蔚然成风的电竞游戏带给青少年负面影响的担心也在加重。

    D. 无数次的网络狂欢后,传统新闻业的严冬已至。我们发现,重大事件中的媒体缺席已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从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多是骇人听闻的明星八卦。

  • 5、下列文言现象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通“熟”,熟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表疑问,孰与:与……比,那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D.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的故事

    王愿坚

    “一天晚上,交通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要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家,白天回来报信方便些。她想了想说:‘还是让红七跟你去吧,红七大了,自己能回得来;村里的事我在家里好布置一下。’还是她谋虑得对,这指示要传达给那几位同志,万一我送不到,第二夜好再设法。我说:‘好吧,我们这就动身,你明天一早通知那几个同志,说我从双冲口那条路上去了,要是明晚见不到信,就是我们没送到;再派两个同志分头换两条路往上送!’”

    “当晚,我们收拾停当:弄了两副担子,我挑副大的,七八十斤;另一副有二三十斤,是红七的。这百十斤粮食,足够山上同志们吃一顿饱饭了。我把东西收拾好,把红七叫起来的时候,他还睡得迷迷糊糊的,问我:‘天还不亮,就去打雀子?’我说:‘今天不打雀子了,去给你红军叔叔送粮去。’他高兴得呼的一下蹦下床来,说:‘好哇,山上的叔叔有枪,阿爹你给我要一支好吧?我也可以打白鬼子!’临走,我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怪不过意地对我说:‘就这两个啦,给他回来路上吃;你回不来,就只好在山上再喝两顿野菜汤吧!’又对红七说:‘回来的时候小心点。等你回来,妈给你弄点粉浆做顿糊糊犒劳你。’”

    “我们爷俩儿悄悄地走出了庄,估摸着敌人巡逻队的空隙,拣了条没人走的小山道,紧脚紧步地往山上爬,那情景现在想起来还真真的呢:月黑天,对面不见人影,白鬼们为了壮胆,像狼似的满山嗷嗷叫。我们沿着山道往上爬,不一会儿,连压加累就弄得汗直淌,气直喘了。我还得顾着孩子,走一段路就小声喊一声:‘红七!’他总是随口答应:‘噢,在呢!’听着他那奶声奶气的话,我确实有点心疼: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就得跟着我拼着性命深更半夜地爬山。要是将来红军再打回来,革命成了功,那时候,我一定对他这么说:‘孩子,打天下的日子你也过过,你该知道革命胜利不容易呀。好好地为党、为人民干工作,把咱整个国家建设得比以前的根据地还要好!’——同志,那时候还想不到自己的新国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怎样建设呢——我还得告诉他:等日后胜利了,吃好穿好的时候,别忘了山上同志们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是他们吃了这么多苦,你这年轻的一辈才享这么大的福哇!”

    “我正没边没沿地想着呢,红七紧步跑上来了,惊乍乍地说:‘阿爹,你听……’到底是孩子耳朵灵,可不是,前面远处树棵子里唰唰啦啦直响,仿佛是有人走动,听声音人数还不少。糟糕!一定是碰上白鬼的巡逻队了。我拉了红七一把,一折身就拐到另一条小路上。可是已经晚了——我们走得急,脚步重,米筐子刮着树枝发出了响声,被敌人发觉了。他们把枪栓拉得一阵响,乱吆喝起来。这时候,我们手无寸铁,没法抵抗,我想,反正不能叫敌人抓了活的,我们撒腿就跑。跑哇,跑哇,白鬼子紧跟在屁股后面追,虽然天黑看不清,听声音是越来越近了。我挑着个担子,又得顾孩子,越跑越没劲。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

    “背后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哪!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孩子好像还不懂我的意思,我摸了摸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头上,又说:‘听爹的话,孩子,跑吧,把声响弄大点!’最后这句话我仿佛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是从心里跳出来的。这回他大概懂了我的意思了。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

    “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步卷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响唰的声响,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

    “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

    “我把孩子的两个箩筐叠在我的筐上,挑起了担子。嘿,好沉哪!这时我才发觉手里拿着东西。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我又向孩子跑的方向望了一眼: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我挑着担子钻进了东边一丛小树林,折上了另一条小路。”

    “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

    “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强调支队长、政委在书面指示上亲笔签字的细节,为下文主人公冒生命危险坚决把粮食送上山作铺垫。

    B.红七得知要陪父亲上山送粮后非常开心,后文他听从父亲的话引开白鬼子,帮助父亲完成任务,这些情节反映出红七对红军的热爱和拥护。

    C.被白鬼子的巡逻队发现后,主人公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儿子引开白鬼子,体现了主人公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D.红七为引开白鬼子,在跑去的山坡上发出唰唰的声响,那声音“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悲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撷了小人物、小故事,由小见大,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极其悲壮感人,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B.小说情节很简单,笔墨都用在人物描写上,大量生动细致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勇敢机智的父子形象。

    C.“老婆把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子”,前后细节的照应,令人心酸而又感人肺腑。

    D.“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小说写红七年幼、矮小,更反衬出杀害他的白鬼子的残暴,使红七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

    【3】小说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

    【4】小说结尾的画线部分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年龄无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洒酒祭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壮志难酬的消极之感。

    (6)荀子提出“性本恶”,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等是后天改造获得的,《劝学》中,他说若想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需要不断广泛学习。

    (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永遇乐》中,辛弃疾回顾元嘉年间北伐,宋文帝因准备不足,落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面对孔子的询问,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名句默写(任选三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 ”写出村落模糊、炊烟缓缓飘升的景象。

    (4)《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陈说自己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借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演奏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雄心,也难免落得“___________”的下场。

    (7)中国古典诗词与“酒文化”关系密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写词人借酒祭奠江月,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如《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说》中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荷塘月色》中“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手法表现出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特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将略,能治军。(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象昇以是有能兵名。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射,将略 熟习 B.逐贼崖 危险

    C.国柱右 统率 D.惜弘文而象昇 赞许,推崇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2)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结合文本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亲人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

    许多人,许多事,一转身,已难以再转回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体验或感受?请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作文。要求:题目自拟,写一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的记叙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