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 六王毕,四海一。
C. 辇来于秦。 D. 日与其徒上高山。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凄怆(chuàng)峥嵘(róng)予取予求(yǔ)
B. 旗杆(gān)灰烬(jìn)不屈不挠(ráo)
C. 靛青(diàn)贻误(yí)按图索骥(jì)
D. 道观(guàn)遒劲(jìn)民族脊梁(jǐ)
3、根据所给的解释,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使用的都不是其本义的一项是( )
A.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离
解释:即,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即,即食也”,表示一个人靠近食物,所以,“即”的本义是“靠近”。
B.杳无音信 信誓旦旦
解释:信,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信,诚也”,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所以,“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
C.顾名思义 顾影自怜
解释:顾,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顾,还视也”,“还视”是回头看的意思,所以,“顾”的本义是“回头看”。
D.才华横溢 物华天宝
解释:华,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华,荣也”,“荣”指的是草木植物的花,所以,“华”的本义是“花”。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的实况转播在美国是重量级的节目,其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同类型的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B.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途径的却可谓是寥若晨星。
C.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D.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厄纳斯特·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 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作品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风格沉郁顿挫。
C. “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指王昭君,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
D.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指贬官、降职,“司马”指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有职无权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1】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是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基础。
【2】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B.如果我国高中教育在条件成熟后取消文理分科,就可以兼顾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C.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D.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3】从本篇文章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积极意义的一项是( )
A.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的均衡.
B.利于学生接受更广的学科知识.
C.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待遇。
D.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7、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华正茂。
(3)______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
9、补写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深秋时节的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抓住太阳将出时瞬间的变化,静动有序地描写日出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 长沙》
(2)李白一生傲气和不屈,同时对权贵蔑视,“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和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是一脉相承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3)“ 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是杜甫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登高》
(4)乱石穿空,________,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赤壁怀古》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泰山和河海的例子说明君王应重视民众的力量,他认为“__________”成就了泰山的高大;“_____________”成就了江河湖海的深邃。
12、请阅读以下诗文,并回答下列小题:
甲: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①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①扶桑: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名为扶桑,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别名
【1】关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 甲诗描写时间为晚上,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
B. 甲诗送别地点在扶桑,乙诗分别地点在扬子江
C. 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 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亦是如此
【2】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 甲乙两诗皆迟至末句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 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添诗的节奏感
C. 甲诗由眼前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
D. 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是一、二、四句皆用韵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赞字元辅,幽州蓟人。父延寿,尚兴平公主,至枢密使、忠武军节度。
赞仕(后)周,世宗南征,初遣赞率师巡警寿州城外,俄命为淮南道行营左厢排阵使。世宗归京,留赞与诸将分兵围寿春。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会吴遣骁将鲁公绾帅十余万众溯淮奄至,跨山为栅,阻肥水,俯瞰城中。赞与大将杨承信将轻骑断吴人饷路,又独以所部袭破公绾军,赞为流矢所中。
世宗再征寿春,命造桥涡口,以通濠、泗。俾赞董其役,属霖雨,淮水涨溢,濠人谋乘轻舟焚其桥,赞觇知之,设伏桥下。濠人果至,赞令强弩乱发,杀获甚众。及世宗移兵趣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赞亲督役,矢集于胄,虽被重伤,犹力战,遂拔其羊马城,刺史唐景思以城降。世宗优诏褒美之。淮南平,以战功多,授保信军节度。赞入视事,尽去苛政,务从宽简,居民便之。
宋初,加检校太师,预平维扬。岁余,改镇延州,受密旨许以便宜行事。将及州境,乃前后分置步骑,绵绵不绝,林莽之际,远见旌旗,所部羌、浑来迎,无不慑服。
开宝二年,太祖将讨晋阳,以赞为并州路部署。车驾薄城下,分军四面,赞扼其西偏。并人乘晦潜犯赞壁,赞率众击之,久而方退,弩矢贯足。太祖数劳问,赐良药傅之。
太宗即位,进封卫国公。太平兴国二年,来朝,未见而卒,年五十五。赠侍中。
赞颇知书,喜为诗,容止闲雅,接士大夫以礼,驭众有方略。其为政虽无异迹,而吏民畏服,亦近代贤帅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
B. 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
C. 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
D. 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本指仰攀婚姻,后专指娶公主为妻。古代可表婚嫁的词还有“适、归、妻”等。
B. 胄,又称兜鍪、盔,是古代作战时用来防护胸部和四肢的铠甲,材质一般是铁、铜。
C. 维扬,名称最早载于《尚书》中,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唐宋时期,空前繁盛。
D. 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由《史记》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沿用。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赞骁勇善战。赵赞先后在后周和北宋为官,他多次随君主出征,冲锋陷阵,多次负伤,战功赫赫。
B. 赵赞善政安民。宋初,赵赞入朝任职,为了与民方便,他废除了全部苛政,处理政务力求宽厚简易。
C. 赵赞颇受器重。周世宗在羊马城一战后下诏对他褒奖;宋初赵赞被晋封爵位,去世后又被追赠官职。
D. 赵赞儒雅有度。赵赞虽为武将,但读书很多,举止文雅有度,按照礼节接待士大夫,称得上一代贤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并人乘晦袭赞壁,赞率众击退之,久而方退,弩矢贯足。太祖数劳问,赐良药傅之。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场场美丽的遇见。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我们曾遇见站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毛泽东,遇见徘徊在雨巷的戴望舒,我们还穿越千年与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诗意地相逢。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
请以“假如我与___________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从材料中自选一位人物,写在标题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③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