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始于隋唐,盛于宋。
B.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翡冷翠的一夜》。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左丘明,该书和《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D.西汉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观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chàng) 彷(páng)皇 供(gòng)职 一模(mò)—样
B.愀(qiǎo)然 包扎(zā) 惩一儆(jǐng)百 寥廓(kuó )
C.赧(nǎn)然 偏颇(pō) 挤(jī)身 叱咤(chà)风云
D.连累(lèi) 承诺(nuò) 匕(bǐ)首 藏头露(lù)尾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中的“说”和《琵琶行》中的“行”都代表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偏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B.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一般自称用名,称人以字。称字时一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称周瑜为“公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称孙权为“孙仲谋”。
C.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都是我国古代的纪年法,《琵琶行》小序中的“元和十年”属于干支纪年。
D.词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词的别称有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是婉约派代表词人。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 , , , 。 ,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
②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
③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
④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
⑤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
⑥作为世界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A. ①⑥②③④⑤
B. ⑥①②⑤④③
C. ①②⑥⑤④③
D. ⑥②①③⑤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宏观看,中西哲学的最大差别之一就在于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其他一切差别都是由此衍化而来。西方哲学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则主张生生不息、天人合一。
那么,天是什么?所谓天,在中国思想史上,它的含义有一个演化过程。人类文明早期,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大自然怀有畏惧之心,认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到了周朝,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天的含义,从命运之天、主宰之天、宗教之天到义理之天再到自然之天,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天”,已经没有什么神秘含义,就是指外在于我们的自然界。
既然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那么,它与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类?老子认为,宇宙演进的模式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人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一气贯通的,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人与天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
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问题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观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哲学不否认人来源于大自然,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但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居于一种怎样的位置上,中西哲学之间有了分歧。西方哲学主张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的目的就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是西方哲学天人二分思维方式必然导致的结果。而中国哲学则不然,一开始就把认知思考的视角放在了天人关系上,天人关系的落脚点是人,而不是天,是推天道以尽人事,最终要落实到人事上,也就是荀子说的“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关注“天人合一”问题?这就要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寻找答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农立国的农业国家,要从事农业生产,首先就要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民以食为天”,了解自然时令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很早就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农业知识、中医知识、数学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农学、医学和数学非常发达。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天文现象的记载,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与天文历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这一以农立国的基本特征,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都重视探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通过反观内求,就能够认识天,孟子的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北京的故宫,其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其建筑风格都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理念,其精髓就是“天地人和”。
(摘编自王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思想史上,“天”的含义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表现为“神秘性”的消失。
B.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这一哲学问题上,中国和西方国家都认为人来源于大自然。
C.中国关注“天人合一”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以便农业生产。
D.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天地人和”,后世的建筑风格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西方对待天人关系态度的差异开篇,既引出本文的话题,也吸引读者兴趣。
B.文章多次运用引用论证,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人重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缘由。
C.文章第四段论述“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把东西方的哲学观点作了对比论证。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按照“提问—释疑”的形式展开,逻辑脉络较为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探究“天”与“人”的关系立场上,西方哲学重视“生”,中国哲学重视“分”。
B.中国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所以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C.中国古人对“天”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始终秉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D.“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下的哲学、科学、生产等是贯通的,彼此不分离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2)《苤苢》诗末表现人们采摘车前草,掖起衣襟兜回来的句子_______,_______。
(3)《插秧歌》点明雨中抢插的句子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写出来箫声的感染力。
(2)长津湖战役的严酷不在于敌人的炮火,而在于当地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志愿军战士身着单衣,枪栓冻结,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 长沙》
(2)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3)土地平旷 , , 。《桃花源记》
(4)恢弘志士之气, ,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①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①阁:同“搁”,放置,这里指含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从时空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B.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
C.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
D.此曲写送别,语言清丽,感情真挚动人,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女子形象。
【2】送行女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乾宁二年,王行瑜以精甲五千守龙泉寨,李克用攻之。李茂贞以兵五千救之,营于镇西。十一月丁巳,克用拔龙泉寨。行瑜走入邠州,遣使请降于李克用。李克用引兵逼邠州,王行瑜登城号哭,谓克用曰:“行瑜无罪,迫胁乘舆,皆李茂贞所为,请移兵问凤翔,行瑜愿束身归朝。”克用曰:“王尚父,何恭之甚?仆受诏讨三贼臣,公预其一,束身归朝,非仆所得专也。”丁卯行瑜挈族弃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库抚居人行瑜走至庆州境部下斩之传首克用旋军渭北十二月乙未,进克用爵晋王。李克用遣掌书记李袭吉入谢恩,密言于上曰:“比年以来,关辅不宁,乘此胜势,遂取凤翔,一劳永逸,时不可失。臣屯军渭北,专俟进止。”上谋于贵近,或曰:“茂贞复灭,则克用大盛,朝廷危矣。”上乃赐克用诏,褒其忠款,而言:“不臣之状,行瑜为甚。自朕出幸以来,茂贞自知其罪,不忘国恩,职贡相继,且当休兵息民。”克用奉诏而止。既而私于诏使曰:“观朝廷之意,似疑克用有异心也。然不去茂贞,关中无安宁之日。”又诏免克用入朝,将佐或言:“今密迩阙廷,岂可不入见天子。”克用犹豫未决,盖寓言于克用曰:“向者王行瑜辈纵兵狂悖,致銮舆播越,百姓奔散。今天子还未安席,人心尚危,大王若引兵渡渭,窃恐复惊骇都邑。人臣尽忠,在于勤王,不在入觐,愿熟图之。”克用笑曰:“盖寓尚不欲吾入朝,况天下之人乎!”乃表称:“臣总帅大军,不敢径入朝觐,且惧部落士卒侵扰渭北居人。”辛亥,引兵东归。表至京师,上下始安,诏赐士卒钱三十万缗。克用既去,李茂贞骄横如故。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藩镇之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行瑜挈族弃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库/抚居人/行瑜走至庆州境/部下斩之传首/克用旋军渭北/
B.丁卯/行瑜挈族弃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库/抚居人/行瑜走至庆州境/部下斩之/传首/克用旋军渭北/
C.丁卯/行瑜挈族弃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库/抚居人/行瑜走至庆州境/部下斩之/传首克用/旋军渭北/
D.丁卯/行瑜挈族弃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库/抚居人/行瑜走至庆州境/部下斩之/传首克用/旋军渭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意思是夺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含义相同。
B.“俟”意思是等待,与《诗经•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的“俟”含义相同。
C.“私”意思是暗地里、私下,与《鸿门宴》“私见张良”的“私”含义相同。
D.“阙”泛指帝王的住所,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的“阙”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行瑜镇守龙泉寨,被李克用打败,逃至邠州。李克用继续带兵追击,兵临城下之时,王行瑜表示自己愿意归顺朝廷。
B.李克用进入邪州,后来被封为晋王。李克用派遣李袭吉入朝谢恩,并让其提议朝廷应该乘有利形势到凤翔讨伐李茂贞。
C.皇帝下诏褒奖李克用的忠心,同时让李克用不要讨伐李茂贞。李克用虽然停止了进军,但依然担心李茂贞会带来祸患。
D.以前王行瑜放纵士兵反叛导致朝臣流离失所,百姓奔散逃亡,盖寓以此劝李克用不宜贸然入朝,李克用最终率军离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谋于贵近,或曰:“茂贞复灭,则克用大盛,朝廷危矣。”
(2)人臣尽忠,在于勤王,不在入觐,愿熟图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中年人买了一套房子,隔壁邻居是个老太太。为了表示友好,他对老太太很客气,每天看见她总要朝她微笑,对她招手,可老太太却总是反应冷淡。
春天到了,家园前的草坪里露出了红红绿绿的生机。那一天中年人回家时,不忍心践踏那片草坪,便绕了点路。没想到刚上楼时,老太太微笑着迎了上来,一番话让中年人颇感意外:“我整个冬天都在想,也有点担心,新来的邻居是个什么样的人?”顿了一下,老太太又说:“当你刚才绕过那片草坪时,我想我已经了解了你,也知道我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生活就是这样:刻意为之往往不一定能够缩短彼此的距离,而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或见闻,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