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五家渠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寒暄残羹冷炙走头无路天有不测风云

    B. 烟霭针砭时弊唉声叹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C. 崔嵬礼上往来额首称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 歆享 迫不急待 破釜沉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改进管理,根据时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都是必须的。只有情随事迁,才能更快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B. 学术研究没有终南捷径可走,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应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最终才能有所成就。

    C. 张教授退休已近二十年,做过一次大手术,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仍然博闻强识,乐观开朗,一点看不出是年近八旬的老人。

    D. 这次救灾中,官兵们严守纪律,秋毫无犯,先后为群众抢教财产上千万元,并将暂时无人认领的现金、珠宝送交当地主管部门。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边城》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起伏的故事,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人物。

    B.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南方包括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这将是10月下旬以来南方最强一轮雨雪天气。

    C.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砺前行。

    D.中国虽说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蒸”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值得推崇。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郑而有益于君

    A.烛之武退秦师

    B.缒而出

    C.秦伯说,与郑人

    D.顷之未发,太子

  •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曾几何时,在国际文物拍卖市场上,华人富商以志在必得的气势,屡屡拍下具有标志意义的文物,无偿送给国家,这种爱国热情,真挚____坦诚,自然不容任何质疑,____无形当中,这种做法_____助长了国际文物炒家利用中国人的爱国心理对中国财富进行的“二次掠夺”。以蔡铭超拍下圆明园兽首_____“不付款”为标志,华人回购流失文物的“不差钱”心理将会彻底被终结。

    A. 而 却 也 但

    B. 也 却 而 但

    C. 而 但 也 却

    D. 却 而 但 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首先,《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来说,一本《论语》近五百则,约一万六千字,包含几百个成语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内含大量的人生智慧。

    没有读过《论语》的孩子与读《论语》一年的孩子相比差距有多大,不需要用考试来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都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

    其次,《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价值体系就是教会孩子做价值判断,比知识体系更重要。

    如果把单纯地增长知识误解为提高素质,把技能教育误解为素质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会弹钢琴,会写书法,会跳舞,会表演,就是素质高吗?不是。把孩子累坏了,素质也没有提高。因为素质不是技能,不是知识性的考分,而是价值判断力。懂得判断是非,能够做价值方面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素质高。

    《论语》还是文化体系。读《论语》可以让人成为一个好人,《论语》弘扬的是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然后才会有民族凝聚力。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相差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文明,才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

    (摘编自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材料二: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宣扬,能学仁、守仁、成仁则是志士,则为君子。在常人眼中,君子的思想觉悟是远高于俗人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们的高大形象屹立于山巅熠熠生辉,凡夫俗子如何才能做到呢?《礼记·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发展之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孔子推崇仁爱、培养君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要做好自己,从身边事做起。仁道宽广,不易把握,若能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收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者爱人,其逻辑起点在于自然的人伦之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后来将其发展为具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后,推己及人,才能影响他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必然自带光芒,德不孤,必有邻。而一个仁爱的人,还应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选自《诸子智慧》,有删改)

    材料三:

    先秦时期,御——驾车是一种重要的技能。赵襄子跟驾车高手王于期学驾车。学成后与王于期比赛,可是他换了好几匹马都依然比不过王于期。于是赵襄子怀疑王于期没有倾力教他。王于期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该教的都教了,你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使用这些技巧。王于期所言指的是赵襄子在驾车过程中被输赢的杂念占据内心,以至于忽略了人、车、马三者的协调,而这一点恰是驾车最关键最需要用心揣摩体悟的因素,所以他无论换多少匹骏马,都赢不了王于期。生活中许多人也常犯赵襄子这样的错误。在做一件事之前不是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首先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是否带来利益。假如确定能带来利益,又会想利益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生活……当诸如此类外在的顾虑充斥内心时,我们又有多少心思去做事情?不能专注于事情本身,又怎么可能取得做事的成效?

    庆封走越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寓言故事。齐国庆封在自己的国家遇到麻烦,要到其他诸侯国避难。本来晋国离齐国比较近,逃难较为便利,但是庆封却选了距齐国较远的越国。他的理由是越远越安全。他的族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改变你不安分、总想制造混乱的心思,到晋国就可以获得安全。不改变你的心,即使跑到遥远的越国,危险一样存在。这就像现在社会上动辄跳槽的年轻人,当工作不顺心,出现问题时,总喜欢从外部找原因,以为换个单位就可以一切顺利,万事大吉。实际上,不从思想、能力上提升自己,无论到哪里问题都依然存在,因为自身才是问题的根源。这一根源不消除,问题永远存在。

    (选自《韩非子寓言故事赏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包含大量的人生智慧,所以学习《论语》可以获取人生智慧。

    B.一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认同感,才能使这个民族具有凝聚力。

    C.在常人看来,君子的思想觉悟是远高于俗人的,是凡夫俗子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发展才有可能达到的。

    D.《论语》文化含量非常高,学习效果的优劣需要通过考试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素质不仅是单纯的技能与知识性考分,更是价值判断力。

    B.如果能从做好自己、入孝出悌等方面入手,更容易接近志士君子的标准。

    C.做一件事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考虑这件事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

    D.材料三中的韩非子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从自身找问题,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己欲立而立人”观点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先秦诸子思想共本同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在不同之中又有相同之处。请分析儒家“君子务本”思想在韩非子寓言故事中的体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草美人”在屈原的笔下多指高洁的品质,也可指圣明的君主,苏轼在《赤壁赋》中也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被贬赤壁的惆怅失意之情。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身在官场却心系田园,他的《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这种心情。

    (2)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3)《赤壁赋》中,苏轼和客饮酒至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歌词是“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含意相同。

    (3)苏轼在《赤壁赋》中,融情景理于一炉,生发“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的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诗文默写。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

    (3)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在我的心头荡漾。

    (5)揉碎在浮藻间,________________

    (6)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

    (7)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落叶纷飞的萧瑟秋景烘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常有的声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以动衬静,衬托出了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中“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懊悔、遗恨之情。

    B. 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鸣廊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 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平?传③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是曾皙之子,孔子之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其弟子也尊称曾参为“子”。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案不超过20字)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③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莱坞电影总是充满了浪漫的英雄气息,巨石强森、钢铁侠、阿汤哥……在那些虚构的场景中单枪匹马,力挽狂澜,拯救人类于危亡,他们总是让人在惊叹之余膜拜不已。

    云南森林消防队支援重庆,到了山上后,看了一眼火势,就进去了。既没有摆拍,也没有作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们身上迸发的英雄气也让我们动容。

    以上内容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