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寒暄残羹冷炙走头无路天有不测风云
B. 烟霭针砭时弊唉声叹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C. 崔嵬礼上往来额首称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 歆享 迫不急待 破釜沉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改进管理,根据时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都是必须的。只有情随事迁,才能更快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B. 学术研究没有终南捷径可走,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应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最终才能有所成就。
C. 张教授退休已近二十年,做过一次大手术,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仍然博闻强识,乐观开朗,一点看不出是年近八旬的老人。
D. 这次救灾中,官兵们严守纪律,秋毫无犯,先后为群众抢教财产上千万元,并将暂时无人认领的现金、珠宝送交当地主管部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边城》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起伏的故事,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人物。
B.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南方包括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这将是10月下旬以来南方最强一轮雨雪天气。
C.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砺前行。
D.中国虽说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蒸”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值得推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烛之武退秦师
B.夜缒而出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曾几何时,在国际文物拍卖市场上,华人富商以志在必得的气势,屡屡拍下具有标志意义的文物,无偿送给国家,这种爱国热情,真挚____坦诚,自然不容任何质疑,____无形当中,这种做法_____助长了国际文物炒家利用中国人的爱国心理对中国财富进行的“二次掠夺”。以蔡铭超拍下圆明园兽首_____“不付款”为标志,华人回购流失文物的“不差钱”心理将会彻底被终结。
A. 而 却 也 但
B. 也 却 而 但
C. 而 但 也 却
D. 却 而 但 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首先,《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来说,一本《论语》近五百则,约一万六千字,包含几百个成语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内含大量的人生智慧。
没有读过《论语》的孩子与读《论语》一年的孩子相比差距有多大,不需要用考试来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都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
其次,《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价值体系就是教会孩子做价值判断,比知识体系更重要。
如果把单纯地增长知识误解为提高素质,把技能教育误解为素质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会弹钢琴,会写书法,会跳舞,会表演,就是素质高吗?不是。把孩子累坏了,素质也没有提高。因为素质不是技能,不是知识性的考分,而是价值判断力。懂得判断是非,能够做价值方面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素质高。
《论语》还是文化体系。读《论语》可以让人成为一个好人,《论语》弘扬的是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然后才会有民族凝聚力。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相差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文明,才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
(摘编自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材料二: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宣扬“仁”,能学仁、守仁、成仁则是志士,则为君子。在常人眼中,君子的思想觉悟是远高于俗人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们的高大形象屹立于山巅熠熠生辉,凡夫俗子如何才能做到呢?《礼记·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发展之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孔子推崇仁爱、培养君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要做好自己,从身边事做起。仁道宽广,不易把握,若能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收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者爱人,其逻辑起点在于自然的人伦之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后来将其发展为具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后,推己及人,才能影响他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必然自带光芒,“德不孤,必有邻”。而一个仁爱的人,还应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选自《诸子智慧》,有删改)
材料三:
先秦时期,御——驾车是一种重要的技能。赵襄子跟驾车高手王于期学驾车。学成后与王于期比赛,可是他换了好几匹马都依然比不过王于期。于是赵襄子怀疑王于期没有倾力教他。王于期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该教的都教了,你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使用这些技巧。王于期所言指的是赵襄子在驾车过程中被输赢的杂念占据内心,以至于忽略了人、车、马三者的协调,而这一点恰是驾车最关键最需要用心揣摩体悟的因素,所以他无论换多少匹骏马,都赢不了王于期。生活中许多人也常犯赵襄子这样的错误。在做一件事之前不是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首先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是否带来利益。假如确定能带来利益,又会想利益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生活……当诸如此类外在的顾虑充斥内心时,我们又有多少心思去做事情?不能专注于事情本身,又怎么可能取得做事的成效?
“庆封走越”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寓言故事。齐国庆封在自己的国家遇到麻烦,要到其他诸侯国避难。本来晋国离齐国比较近,逃难较为便利,但是庆封却选了距齐国较远的越国。他的理由是越远越安全。他的族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改变你不安分、总想制造混乱的心思,到晋国就可以获得安全。不改变你的心,即使跑到遥远的越国,危险一样存在。这就像现在社会上动辄跳槽的年轻人,当工作不顺心,出现问题时,总喜欢从外部找原因,以为换个单位就可以一切顺利,万事大吉。实际上,不从思想、能力上提升自己,无论到哪里问题都依然存在,因为自身才是问题的根源。这一根源不消除,问题永远存在。
(选自《韩非子寓言故事赏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包含大量的人生智慧,所以学习《论语》可以获取人生智慧。
B.一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认同感,才能使这个民族具有凝聚力。
C.在常人看来,君子的思想觉悟是远高于俗人的,是凡夫俗子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发展才有可能达到的。
D.《论语》文化含量非常高,学习效果的优劣需要通过考试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素质不仅是单纯的技能与知识性考分,更是价值判断力。
B.如果能从做好自己、入孝出悌等方面入手,更容易接近志士君子的标准。
C.做一件事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考虑这件事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
D.材料三中的韩非子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从自身找问题,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己欲立而立人”观点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先秦诸子思想共本同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在不同之中又有相同之处。请分析儒家“君子务本”思想在韩非子寓言故事中的体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草美人”在屈原的笔下多指高洁的品质,也可指圣明的君主,苏轼在《赤壁赋》中也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被贬赤壁的惆怅失意之情。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身在官场却心系田园,他的《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这种心情。
(2)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3)《赤壁赋》中,苏轼和客饮酒至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歌词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含意相同。
(3)苏轼在《赤壁赋》中,融情景理于一炉,生发“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的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文默写。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
(3)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在我的心头荡漾。
(5)揉碎在浮藻间,________________。
(6)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
(7)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落叶纷飞的萧瑟秋景烘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常有的声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以动衬静,衬托出了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中“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懊悔、遗恨之情。
B. 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鸣廊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 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平?传③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是曾皙之子,孔子之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其弟子也尊称曾参为“子”。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案不超过20字)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③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莱坞电影总是充满了浪漫的英雄气息,巨石强森、钢铁侠、阿汤哥……在那些虚构的场景中单枪匹马,力挽狂澜,拯救人类于危亡,他们总是让人在惊叹之余膜拜不已。
云南森林消防队支援重庆,“到了山上后,看了一眼火势,就进去了”。既没有摆拍,也没有作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们身上迸发的英雄气也让我们动容。
以上内容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