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回“薄命女偏连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一章回在情节设置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构思精妙,引出了薛蟠、香菱等重要人物;
B.为下文作铺垫,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
C.塑造了贾雨村冷酷无情,徇情枉法的贪官形象。
D.渲染了充满神秘气息的小说氛围,引人入胜。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B.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C.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D.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成年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D.“出阁”在文中指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出阁”在古文中意义丰富。如皇子出就封国,阁臣出任外职,公主下嫁。宫女出嫁。后“出阁”用为女子出嫁的统称。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绝:断绝。
5、下列括号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这两句都是互文。)
B.举匏尊以相属/一尊还酹江月(两句中的“尊”都同“樽”。)
C.哀吾生之须臾/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电影
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寞,就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十八岁的电影。
十八岁那年,我在陈城读高中。离开了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了束缚。那时,接触了一帮子小混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时不时地打个小架、谈个恋爱,成绩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日子过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有一次,我和几个哥们儿蹲在铁道边抽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胡喷大侃,正巧父亲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当时他戴着大檐帽,车后座带了一壶油。我想坏了,烟在手里也扔不及了。可是父亲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停留,哗啦一下就过去了。
高一下学期,父亲开始肚子疼痛,头冒冷汗,他舍不得去医院,因为那需要一大笔开销,就自己去药店拿点止疼片吃,日子久了,病情就加重了。他自己偷偷跑到医院,拍个片子,医生一看,纷纷咬耳朵,父亲就知道坏了,他最终还是知道了病情:胃癌晚期。
在市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转到了省医院,每天都是挂吊针、喝中药。有时候我妈陪着,有时候就他自己。我决定逃学去省城看望他。
到了医院,他正躺在病床上,面黄肌瘦,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看到我来了,他很吃惊,问我,你怎么来了。我说,就是想来看看你。病房里没有其他人,他那天下午精神很好,慢慢地坐了起来,和我聊他以前经历的事情,讲我小时候如何调皮,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追我母亲,还和我讲如何做人。最后,他让我帮他换上新衣服,他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
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坐在3排的5号和6号,电影开始之前,父亲递给我一支烟。我愣住了,没有敢接。他说,抽吧。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却并没有点着。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抽过烟,一直到现在。
那天放的电影是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也明白了父亲深沉的爱,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我承认,我也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电影散场后,已经很晚了,外面刮起了风,很冷,父亲显得很疲惫。我说,爸爸,我背你走吧。他没有说话,像个小孩子似的伏在了我的身上。我背起父亲慢慢地往医院走,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生怕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父亲的身子已经很瘦削,我感觉好轻,好轻。父亲的双手耷拉在我的耳边,一晃一晃的,是那样的无力。父亲伏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我走得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背的就是整个世界。
在医院待了三天,我要回去了,父亲去送我。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
一个月后,父亲病重,在医院里去世,享年49 岁。当父亲的遗体运到家里时,我竟然没有了泪水,只是久久地跪在父亲身边。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给学生放《那人那山那狗》,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很动情,慢慢地就能听到不少学生轻微的啜泣声。我能做的,只有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让我的思绪像风筝一样,离开教室,飞到家乡的大平原,飞到父亲身边…… ——摘自《2014 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十八岁那年,我和几个哥儿们蹲在铁道边抽烟,被父亲看到了,但他毫无反应,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B. 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我知道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C. 我十八岁那年逃学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带我去看的那场电影,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希冀,让我深深感受到父爱是一种责任的延续和传承。
D. 父亲送我上车时,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让读者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满的爱,此处细节描写传神,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 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给学生播放当年父亲带我去看的那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
【2】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3)《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的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荆轲慷慨赴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 ,______
③《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
④《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⑤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⑥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二种境界是 ______,_______
9、用原文句子填空。
(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2)《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名句默写
①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
③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
④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⑤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
⑥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认为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原因是:“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怡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古今士人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③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陈琳充满仰慕又饱含诗人的感慨,说自己昔日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B.颔联中“识”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又有人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异代同心。
C.诗人自谓生不逢时,颔联中“应”字不单有自负自信,还有世无知音的自伤和愤慨之情;“怜”写出自己与陈琳同命相怜的感伤之情。
D.全诗贯穿着诗人和陈琳这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之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的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其对象一般是官员。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壬戌之秋”的“壬戌”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成年后博通经史。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村头有口大井,井旁有棵大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每天清晨和傍晚,鸟儿都会看到村里人络绎不绝地来打水。喝过这水的人都会称赞这井水甘甜醇美。
鸟儿对大井说:“你为村里人提供了这么甘甜的井水,他们真应该好好感谢你!”
大井谦虚地说:“我正想好好地感谢村里人呢!”
他们从你这里取走了甜美的井水,”鸟儿奇怪地问,“你还要感谢他们?”
“你说得不错,”大井又答道,“我为人们提供甘醇的井水,但也正是人们不断地来打水,使井底新鲜的活水不断地涌来,才证我始终充满着青春活力!”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