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阳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国的伟人和精英都对扑克情有独钟,从政客到将军再到产业大亨,概莫能外

    B.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既有财经名流的高谈阔论,又有普通观众的对话交流。

    C. 济南市交通局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各项工作开展的绘声绘色,形象得到整体提升。

    D.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但同时一些不良现象也应运而生,这是需要警惕的。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火箭在落后14分的情况下展开反击,凭借第四节林书豪14分奇兵导演12-0一波流的攻势取得反超,最终客场93-86大逆转击败灰熊。这场比赛是林书豪带领火箭队打出的一场令人荡气回肠的比赛。

    B.曾成功预测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海曼资本创始人凯尔·巴斯认为,数以万亿美元的债务将被重组,上百万的储民将丧失购买力,鉴于目前全球经济现状,战争局势不绝如缕

    C家住南充市嘉陵区安平镇的黄老汉生病后,儿子、媳妇不尽赡养义务。面对调解员,他儿媳似乎理由很充分,还振振有词地给老人算了一笔账,甚至反问调解员“他没有养过我,我凭什么赡养他?”。

    D首届南京湖熟菊花展在湖熟菊香园内举办,有3000多个品种参展。这次花展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各色菊花,甚至可以观赏罕见的绿菊和名叫“南农翡翠”的粉绿菊,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如花似锦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B. 史铁生解悟到了生命的内涵,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

    C. 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熙熙攘攘,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D. 十几年没回来了,如今这里变成了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但曹雪芹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幼稚肤浅,而是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

    B.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创作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C.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呐喊》。

    D.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以塑造“硬汉”而著称。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大弦嘈嘈如急雨

    D.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为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因此常被排斥到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是作为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而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短歌行》中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只有美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8、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指出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即使脚走得不快,也能到达千里之外,不能游水也能渡过江河。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怕会是“___________”的结局。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戴望舒《雨巷》)

    (4)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6)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七)

    (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

    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通“浥”,沾湿。②掇(duō多):采摘。③英:花。④泛:浮。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

    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

    C.“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远离世俗,遗世独立,与“复驾言兮焉求”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归鸟趋林鸣”,诗人以飞鸟自喻,有“倦飞而知还”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喜悦。

    【2】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B.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C.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D.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宰,官职名,简称宰。相传殷朝设置,为百官之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为执掌国政的主要大臣。

    B.斧质,古代的刑具。“质”通“锧”,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都指砧板。

    C.寡人,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是此意。

    D.北乡,亦作“北向”,即在北面,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故指臣服于人,文中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而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行独立自主之实,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

    B.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且已陷入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的僵局,是不足依赖的。

    C.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

    D.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后又劝说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5】《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太宰说的话又使用了怎样的游说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高中开始阶段,一切都是新鲜的,又是辛苦的,同时也是难忘的。开学生活中谁令你最为难忘?是老师、同学还是教官?请你以开学生活为背景,写一个你最想写的人或开学期间发生的故事。

    要求:①可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一定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感。②记叙文,要有突出人物形象。③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