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因其创作的《雨巷》是传诵一时的名作,而被称为“雨巷诗人”。
C.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的影响。
D. 《再别康桥》一诗以“康桥”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C. 沛公居山东时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赢粮而景从 B. 所守或匪亲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听说老郑喜得孙子,朋友们都非常高兴,纷纷写贺卡祝福老郑:“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B. 张强外出旅游的时候认识了同是高一新生的李东,他想知道李东多大了,就问:“你贵庚啦?”
C. 小明一家为奶奶庆祝95岁生日,小明对奶奶说:“我祝愿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D. 董教授是学校里对宋词最有研究的老师董教授能拨冗参加诗词社的活动,我们倍感荣幸。
5、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B. 群贤毕至 寿毕,请以剑舞
C. 隐隐何甸甸 青泥何盘盘
D. 未尝不临文嗟悼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1】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 《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C. “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D. 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作者通过记者之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2】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概括说明。
【3】“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时光”梦醒无限哀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表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2)《荀子·劝学》中用“致千里”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驾一叶扁舟,吹着江上清风,沐浴着山间明月,顿觉人生短暂,很想“__________”,与明月共存,并认为清风、明月、江水,“__________”,自己和友人可尽情享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只能“________”,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的时光也只能“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荀子以设喻引出“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写出了蜀道只通鸟道之难,又表现了峨眉山之高。
10、补写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l)《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理解性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2)曹操《观沧海》中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即将离别的朋友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
欧阳修
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
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
言苟可垂后,士无羞贱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风雅”称颂杜甫诗歌创作的内容与风格,对杜甫生前寂寞表示不平。
B.“吾思见其人”指由画及人,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的景仰,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C.诗人用“豪”评价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赞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D.全诗语言浅白易懂,全篇重在议论说理,尾联体现了儒家重“立言”的风尚。
【2】这首诗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灌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B.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C.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D.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是封建时代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特起的名号,称为庙号。
B.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朝分王、侯二等。
C. 汜水之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这里指汜水的南岸。
D.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全面崩溃。
B. 打败项羽和齐王以后,汉王便毫不谦让地趁势做了皇帝。
C. 天下平定,高祖定都洛阳,诸侯们都臣服于高祖,只有原临江王灌反叛,后被杀。
D. 高祖认为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己善用三人,而项羽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卡塔尔世界杯首场小组赛中,继世界排名仅仅51名的沙特阿拉伯队2:1战胜了夺冠热门阿根廷队后,日本队也以2:1战胜了另一支夺冠热门德国队,双双爆出冷门。
赛前,外界把沙特看作是最弱小的球队,夺冠概率只有1.0%,主帅勒纳尔也曾诚实地说:“我不认为我们能晋级到下一轮,但我们也不会就此放弃,再困难我们也要做好自己,世界杯上有时也会有惊喜,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心态。”
赛前,外界也不看好日本球队,日本主帅森保一说“日本队的目标依然是闯入八强、改写历史”,但球员堂安律表示“如果从一开始就想着会输或者球队只能走到哪一步的话,未来的比赛就不好踢了。夺冠目标虽然看起来像是无稽之谈,但日本队不该以八强为目标,而是剑指冠军”。
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自己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