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2、(题文)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⑤何以汝为见 ⑥皆为陛下所成就 ⑦拜送书于廷 ⑧非汉所望也 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A. ①⑤/②/③⑥⑨/④⑦/⑧⑩ B. ①⑤⑧/②/③⑥/④⑦⑨/⑩
C. ①⑤/②/③⑥/④⑦/⑧⑨⑩ D. ①⑤⑧/②/③⑨/④⑥⑦/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受到了日本国内爱好和平的有识之士的强烈谴责。
B.国庆当天,杭州天气怡人,西湖边杨柳拂动,湖光点点,在此散步本是假期一大惬意之事,但在西湖著名景点断桥上,比肩接踵的游人遮住了断桥的秀美,以至于游客惊叹:断桥真要断了吗?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君幸于赵王 / 燕王欲结于君
5、下列小说不是出自小说集《呐喊》的一篇是( )
A.《一件小事》 B.《鸭的喜剧》 C.《风波》 D.《祝福》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诞生朱元璋现象的土壤
张宏杰
①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
②元帝国的糟糕统治使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经不感兴趣。一家七口人,一年辛苦到头,粮食还总是不够吃,每年总有一两个月靠野菜度日。阳历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降临人世。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对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饥饿。
③战国后期,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精耕细作,汉代的亩产量,就已达到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斤左右。而英国直到十二三世纪时,亩产才达到九十七斤。按理说,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应该能生活得很舒适。
④但是,有三个因素剥夺了他们舒适生活的权利。
⑤第一个因素是人口压力。在从公元2年到工业革命前的一千七百年间,中国平均年人口增长率高出西欧近一倍。以朱五四为例,尽管一生颠沛流离,但他还是不遗余力地像倭瓜甩蔓一样,东一个西一个地生了六个儿女。至于孩子生下来,能不能受到教育,未来的生活能不能幸福,似乎都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欧洲则从文明源头开始,就对生育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古希腊思想家一直强调控制生育,认为人口增殖与城邦的经济政治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在欧洲几千年历史中,堕胎和弑婴一直是常用的控制人口手段。这使得欧洲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大大高于中国。
⑥除了生育冲动外,导致传统时代中国人生活痛苦的另一大原因是自然灾害。中国的季风性气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候。历史上,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很少有大部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共二千一百五十五年间,水旱灾害加起来几乎平均每年一次。其他的自然灾害,则举不胜举。而欧洲的海洋性气候则比较稳定,因此欧洲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中国北方那种赤地千里的现象。
⑦中国贫困化的第三个因素是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专制制度的发达使中国官僚体系的早熟和完整举世无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皇权,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每个王朝建立后,官僚队伍的人数都直线上升,与此同时,农民的负担也自然直线上升。像朱五四这样的三丁之家,仅国家的正式税收,一年就要缴纳三千五百一十斤谷。据庞卓恒在《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中介绍,中国农民一般状况下每年产品的剩余率不会大于百分之五。而中世纪一个普通英国农奴户净余率为百分之二十六。
⑧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禁锢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
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他总结的贫困文化的特征包括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估计寿命,较低的教育水平,为生存而进行长期奋斗,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向往全力,大男子主义,只顾眼前,不信任政府,软弱无能,对地位差异敏感而缺乏阶级觉悟等等。这种贫困文化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⑩我们得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财富让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以外的大千世界,思索那些与胃无关的奢侈问题。财富是文明生长的土壤。
⑪古希腊文明就是建立在滚滚而来的金币之上的。富裕起来的平民要求政治权利,最终导致了民主政治的生成。而中世纪之后,欧洲之所以能迎来文艺复兴,根本原因也在于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欧洲的农奴能够越来越富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力量不断增长。
⑫而中国农民的平均耕地在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回到人均十亩的水平以上。因此,宋代在中国文明史上成了最后一个辉煌的朝代。在那之后,元、明、清三代,贫困化的加剧日益消耗着中国的精神,使中国文化进入了长期的停顿和倒退。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一个家族衰落贫困之后,其家族成员往往会由往日的意气风发而变得精神萎靡,气质鄙俗,而其家长的作风则也会日益目光短浅,专制、粗暴。中国的变化正与此类似。自宋朝灭亡之后,高贵气质和人文气息在中国文化中越来越淡薄,盛唐时的自信和宋代的优雅再也难以复现。
⑬赤贫出身的朱元璋,则是中国文明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手。
⑭朱元璋符合苦大仇深的赤贫阶层的一切条件。虽然吃的是世界上最恶劣的饭食,但他最爱玩的游戏是“做皇帝”,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听四邻八乡游串的说书先生来讲书了。这些传统文化中粗糙的底层文化产品,才是他真正的精神基石,奠定了他一生的思维模式。而随着命运神奇的改变,朱元璋登上了皇位。而底层文化里的愚昧、野蛮和对权力的盲目顺从,早已全方位地渗透进他的身心。终其一生,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农民思维方式的牢牢制约,他不可避免地把性格中的贫困文化因子更为广泛深刻地传播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里面。
【1】第⑩段中的加点词“奢侈”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3】根据文意,以下对于文中提到的“朱元璋现象”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者早期在贫困中成长,并且思想深受贫困文化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将会形成愚昧、专制的特点。
B.“朱元璋现象”将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国家和民族精神,使中国文明劣化。
C.社会文化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将会导致高贵气质和人文气息在社会文化中日渐淡薄。
D.“朱元璋现象”将会导致尊严与人性的堕落,进而让统治者精神萎靡,气质鄙俗。
【4】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土壤”指的是由于自然灾害频仍而导致的贫困。
B.作者认为财富孕育文明。贫困不仅损害人的身体,而且损耗人的精神。
C.作者以家族的衰落类比中国的变化,委婉地写出宋之后统治者精神萎靡、气质鄙俗,国民目光短浅、野蛮粗暴的变化。
D.唐的自信和宋的优雅再难以复现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和国民的素质都在衰退。
【5】依据本文对于贫困文化的描述,结合下列《乡土中国》中的材料,分析贫困思维可能会对当时社会的权力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我在上面所说的,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统治关系。……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
7、默写
(1)《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
(4)《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5)《登泰山记》写作者登山远望,放开心怀,消心中块垒。“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阔耀目景象写出登顶时刹那的感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明志向,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循循善诱,他说:“______,______ 。”
(3)《虞美人》一词中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愁思之多、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9、补写出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其。
(2)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3)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4)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 ,咏而归。”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比弟子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书项王庙壁
王象春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注]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注]定陶美人: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是山东定陶人,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刘邦进入秦都城咸阳以后,与百姓约法三章,秦川一带的百姓如久旱逢雨。
B.前三句以龙、虎为喻,分别喻指刘邦、项羽,因为明显刘的政治策略要高于项。
C.中三句运用对比手法,写项羽看重情意,刘邦不顾亲情,诗人称赞项而贬斥刘。
D.本诗题为“书项王庙壁”,却平分笔墨写刘、项二人的种种做法,有些文不对题。
【2】在成败殊途的刘邦和项羽身上,诗人认为他们二人有怎样的共同点?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姚平仲小传
陆游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洲盗起①,徽宗遣童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已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故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①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
(选自《渭南文集》23卷)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幼孤,从父古养为子 孤:少而无父
B. 贼莫能枝梧 枝梧:抵抗
C. 故以为浅,奔蜀 浅:浅显
D. 度采药者莫能至 度:估计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钦宗在东宫知其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 厚赐金帛,许以殊赏
农人告余以春及
D. 亦时为人作草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姚平仲是北宋末年的一个青年将领,在保家卫国、反抗外敌侵扰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受人们推重。
B. 由于宣抚使童贯的忌恨和排挤,姚平仲曾一度受到了冷遇,到钦宗即位时,又得到了任用,但未能建功。
C. 到乾道、淳熙年间,八十多岁的姚平仲才走出深山,他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擅长书法,但从不说自己得道的原因。
D. 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同时又肯定姚平仲征讨方腊的行为,显示了作者思想反动的一面。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疫情之后,我们能快速按下重启键,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辛劳的付出,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建设者。但是,因乱扔垃圾而辱骂殴打环卫工人,因物流太慢而横加指责快递员,这些不尊重劳动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请以“尊重劳动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