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 何为其然也 D. 固一世之雄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 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C. 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D. 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好的前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如会同,端章甫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各句中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己,通“矣”,罢了)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见识)
D.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读书多年,与书相濡以沫,便觉得与书为友既是雅事,也是乐事。
B.世上不乏妄人,编造《坐花》《志果》等书,汗牛充栋,几可自成一库,则亦听之而已。
C.如果因有人被火烧死而放弃用火,那人类现在可能还在过着茹毛饮血、树栖穴居的原始生活。
D.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手段之残酷,行为之恶劣,骇人听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鸭巢
[美]威廉姆·多尔
夕阳西下,万丈金光洒满罗得岛西边的小山坡。山路上,有个小男孩雀跃地往前走,他看着云端透出来的金光,洒遍满天红彩。这景色令他回想起一幅马太福音中基督变容的图画。
离他不远的山坡下,有头母牛站在湖边。科曼挥着手上的竹子跑下山来寻找母牛,一群水鸟在湖畔的草丛里懒洋洋地踱着,乍看之下,仿佛一片片灰色的雪花,飘落在岩壁的四周。
男孩捡起石子往湖里扔,石子在水面上跳了又跳,终于越过湖的那岸去。他好兴奋。一只鸟飞过他的头顶,在温柔的阳光下,可清楚地看见它松弛的颈子和黄色的双脚——那是只野鸭。它在湖面上盘旋了两三圈,它的脚掌轻轻撩过水面,激起一连串的水波。
科曼睁大眼睛,望着它游向湖的另一端去。不久,它仿佛潜下水底去,就不见了。男孩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偷偷地沿着湖畔跑去。他拨开长长的草,仔细地观察每个土丘。终于他找到了面海的巢穴。这个巢夹在两块平平的岩石当中,巢是由一些芦苇、稻草以及羽毛随便纠结而成的,里面孤零零地躺着一个蛋。科曼兴奋极了,他看看四周无人,这鸟巢当然归他所有。于是,他拿起平滑而带点绿色的蛋。他望着手上这个美丽的蛋,觉得自己错了,便将它放了回去。他知道,他根本不该碰这个蛋,万一野鸭不要这个巢了,那可怎么办?一想到这里,他不禁觉得有点哀伤,觉得自己犯了罪。于是,他赶紧仔细地掩平自己留下来的脚印,离开小沙洲去追他的母牛。此时,太阳已经下山了,空气中有股凉意逐渐包围着他,令他觉得身体好冷,心好凉。
第二天上学路上,他碰上帕迪。科曼整个心思都集中在昨天的巢上,一见到同伴,他立刻说道:“帕迪,我有一个巢——一个野鸭巢,里面有一个蛋。”
“你怎么知道那是野鸭巢?”帕迪有些嫉妒地问道。
“我亲眼看到的!它背上有棕色的斑点,脚是黄色的,还有——”
“在哪里?”帕迪挑衅地打断他,问道。
“我才不告诉你呢!你一定会抢走它!”
“哇!我猜那一定是你家的老母鸭,不然就是一只老水鸟。”
科曼面红耳赤地和他争辩起来。“你知道!水鸟的蛋有黑白斑点,而这个蛋是绿白色的——我拿起来看过。”
接着,帕迪回答的话,正好是他最不想听的。“你拿起来看过!……它一定不要了!它一定不要那个蛋了!”他一面嘲笑地说道,一面奔向前去。
科曼好想哭哦!理智告诉他,帕迪是对的,但无论如何,他绝不放弃,只好大喊道:“它不会的!它要那个蛋!它不会抛弃那个蛋!我知道它不会!”
到了学校之后,窗外开始下起雨了,点点雨珠打在窗玻璃上,更令他想起野鸭的巢,他的信心开始动摇了。此时,湖边一定好冷,巢一定又湿又脏;里头的蛋也冰冷得像颗石头。这些念头使他全身发抖,他只好拿起笔在手中把玩着,他的眼中不再有调皮捣蛋的机灵,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罕见的忧伤。时间终于在期待中缓慢地爬过了,一下课,科曼便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
回到家,他连晚餐都来不及吃就匆忙地跑到烟雨蒙蒙的山谷里。他从小沙洲的对岸涉水而过。风雨不停地打在他脸上,发出“啪啪”的声音,茅秆上停着一只鸟,乍看之下,好像一只老鼠,它不断发出啾啾的叫声,更令人觉得孤独。
男孩来到沙洲上,蹑手蹑脚地走近野鸭巢,拉长了脖子看了又看,哇,它还在!它收着翅膀,低着头,仿佛睡着了,科曼的心几乎就要跳出来了!它没有抛弃它的巢!科曼正要偷偷地转身时,野鸭伸直了颈子,紧张地到处观望。小男孩屏气凝神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野鸭仿佛受惊吓般地拍打着翅膀,从巢里跳了出来,向海口游去……罪恶感霎时充满小男孩的心……他转身想离开,想了又想,又回过头看看空无一物的巢——再看一眼应该没什么关系吧!他小心地走到巢边,仔细地探头往巢里看!里头有两颗蛋,哇!他高兴得倒抽了一口气,迅速地跑回岸边,吹着口哨朝雨中奔去!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景色令他回想起一幅马太福音中基督变容的图画”,此句暗示了下文主人公的行为受到宗教思想的引领而并非自己的天性。
B. 文章中帕迪是作为热爱自然的主人公的对立面出现的,他贪婪、自私,有伤害野鸭和它的蛋的想法,因此科曼不愿告诉他真实情况。
C. 科曼承认帕迪关于野鸭会放弃鸭蛋的说法,所以他一直牵挂那个鸭巢,他后悔自己当时没有把蛋取回来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它。
D. 本文迎合了孩子的心理,设置了许多曲折,如最后野鸭离巢让科曼紧张,让他担心鸭蛋,于是他又去看,最后发现蛋依然在巢中。
E. “男孩来到沙洲上,蹑手蹑脚地走近野鸭巢,拉长了脖子看了又看”是一处细节描写,表现出科曼小心翼翼,生怕惊动野鸭的心理。
【2】文中主人公科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本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心系野鸭巢的故事,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是中国文学中与离别极为密切的一个意象,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就有金柳的形象,诗人把它比作新娘,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它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形象。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4)《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时荆轲所歌“__________,__________”极好地营造了悲怆的气氛,令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琵琶曲在一个高潮之后,开始暂时沉入寂静,孕育着另一个高潮的到来。
(2)习近平主席说: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如《赤壁赋》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源泉。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具体的社会活动画面,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默写
(1)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直接描写过去游橘子洲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夜幕降临,村落渐远,炊烟四起,心中的田园仿佛笼罩在一层轻纱似的梦幻之中意境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5)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含有“五丁开山”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罗大经点评《登高》中有一联诗包含八层人生境遇的意味,这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中借典故说明“物我混同”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导致惨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劝学》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四月甲戌,皇子受益①生,后宫李氏所诞也。李氏,杭州人,初入宫,侍刘德妃,庄重寡言,帝命为司寝。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玉钗坠,帝私卜钗完当生男子。左右取钗以进,如故,已而果举子。刘德妃攘为己子,李不敢言,中外亦不知。
五年十二月丁亥,立德妃刘氏为皇后。后性警敏,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帝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援引故实以对。帝深重之,由是渐干外政。
乾兴元年二月戊午,帝崩,太子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三月庚寅,帝初御崇德殿,太后设幄次于承明殿,垂帘以见辅臣。八月乙巳,太后同帝御承明殿,垂帘听政。仁宗天圣元年五月庚寅,议皇太后仪卫,制同乘舆。
太后尝问参知政事鲁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有小臣方仲弓请立刘氏七庙,后问诸辅臣,众不敢对,宗道独进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乃止。后尝与帝同幸慈孝寺,欲乘辇先行,宗道以夫死从子之义争之,后遽命辇后乘舆。自是后左右用事者多惮宗道,目为“鱼头参政”。
明道元年二月丁卯,真宗宸妃李氏卒。李氏实生帝,太后既取帝为己子,与杨太妃保护之,李氏默然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以是帝虽春秋长,不自知为李氏出也。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夷简对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皆当预也。”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对曰:“太后不欲全刘氏乎?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且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曰:“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后悟,乃以一品礼殓之,殡于洪福院。
明道二年三月庚寅,以皇太后不豫,大赦。甲午,皇太后崩。谥曰庄献明肃。
夏四月壬寅,左右有为帝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帝号恸累日,下诏自责,追尊为皇太后,谥庄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启视之。妃以水银故,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后。帝叹曰:“人言岂可信哉!”待刘氏加厚。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明肃庄懿之事》,有删改)
【注】①受益:赵受益,后改名为赵祯,即宋仁宗,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北宋第四位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
B.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
C.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
D.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戌”为干支之一,我国古代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组合,六十为一个循环来纪年,除纪年外,还可用干支来纪月、纪日。
B.“参知政事”是古代官职名,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在北宋时相当于副宰相。
C.“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远祖)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也可代称封建王朝。
D.“辇”指古代一种用人推挽的车,供天子、王公贵族、士大夫等乘坐,还可用“辇”“辇毂”来代指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皇后机智敏捷,通晓文史。她由德妃进位为皇后,并逐渐参与朝政;真宗驾崩后仁宗即位,刘氏以太后之尊直接开始垂帘听政。
B.鲁宗道秉性耿直,敢于直言。他在刘后面前批判武则天危害社稷,以使刘后警醒,并在刘后欲于七庙中立刘氏牌位、乘辇等事件中刚直敢言。
C.李宸妃沉默寡言,恬退隐忍。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刘皇后夺走,她没有申诉;在仁宗当了皇帝之后,她依然以一个先帝普通的嫔妃自居,没有异常表现。
D.宋仁宗亲自验证,始得真相。他得知生母是已过世的李宸妃后非常悲痛,同时也对刘后生前的行为心存疑虑,当开棺看到李氏被厚葬的事实后,消除了疑虑。
【4】将下列各句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闱事有问,辄援引故实以对。帝深重之,由是渐干外政。
(2)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以是帝虽春秋长,不自知为李氏出也。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孩子第一次看到大山,他高兴地说:“我看到了高峻!我懂得了高峻!”大山笑了:“你只看到了高峻的一部分,你还没有真正懂得高峻!”
孩子第一次来到海边,面对大海,他激动万分:“我看到了浩瀚!我知道什么叫浩瀚了!”大海笑了:“你只看到了浩瀚的一部分,你还没有真正理解浩瀚!”
孩子第一次来到草原,他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兴奋极了:“我看到了辽阔!什么叫辽阔?这下我全懂了!”草原笑了:“你只看到了辽阔的一部分,什么叫辽阔,你还没有全懂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题目自拟;(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