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贵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B.《师说》的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起八代之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琵琶行》(并序)是他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D.鲁迅,原名周树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孔乙己》《故乡》《祝福》是《呐喊》中的三篇。

  • 2、下列句子中“谢”字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乃令张良留谢

    D.(陈)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美感如何形成?朱光潜提出美感其实是“态度”问题。“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则以美为最高目的,各自功能不一样。审美的态度一般人最为缺少,生活忙忙碌碌,会觉得没有“味道”。培养美感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可以“免俗”,可以净化心灵。养成“美感的态度”,就要学会超越和玩味,在审美过程中求得“直觉”和“形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   因为 虽然   但是   因而   从而

    B. 因为  所以 不仅   而且   至于   /

    C. 而   因为 虽   却   所以 从而

    D. 但   所以 虽   却   至于 /

     

  • 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绳,以为轮(合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使人困惑)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   意有所极,梦亦同(同“趋”,往、赴)

    B.六艺经传皆习之(通晓,懂得)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虚浮不实)

    心凝形,与万化冥合(解除束缚)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竟)

    C.客喜而笑,洗盏酌(复,再)   染溪,斫荆莽,焚茅茷(顺,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问广博)   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生于吾乎(岂,难道)

    D.越陌度阡,用相存(屈就,屈尊)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焉(具备)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劝酒)   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推及人)

  • 5、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技经肯綮之未尝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舆薪之不见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记念刘和珍君》选段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2“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3文中的“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_________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2)《马嵬》中直接表现唐玄宗逃难途中落魄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5)《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生活的哲理。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婚后女子行为没有什么过错,但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舍里飘荡着袅袅炊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指出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___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⑶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⑷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⑸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⑹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⑻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孔子阐述了在求学的道路上,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释:①张元干,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张元干入李纲(字伯纪)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这一年,宋向金屈辱求和已成定局,但李纲仍上书反对。南渡后,李纲曾任宰相,不久被罢免。②鼍鼓:[tuó]鼓,用扬子鳄皮蒙的鼓。③骄虏:指金人。④谩:同“漫”,徒然的意思;涩:不滑润;铜华:即铜锈。⑤垂纶:即垂钓。

    【1】下列各项,没有运用“用典”手法的一项是( )

    A.十年一梦扬州路

    B.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C.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有人说这首词“虽吊影自伤,但壮心犹存”,请结合全词简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 阴:北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幽壑之潜蛟

    ②月明星稀,乌鹊

    ③不知东方之既

    ④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

    鱼虾而友糜鹿

    则傃东山而归

    ⑦饮酒于斯亭而

    葛衣而鼓琴

    A.①⑤/ ②③⑥/ ④⑧/ ⑦ B.①⑤/ ②⑥/ ③/ ④⑦/ ⑧

    C.①/ ②⑥/ ③/ ④⑧/ ⑤⑦ D.①/ ②③⑥/ ④⑤⑦/ ⑧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2)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校陆续开学,大学生们重回校园,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成了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他们各想绝招:有人要描眉画眼涂口红才能进入状态;有人只能在咖啡厅学;有人要先接上一杯热水,放在书桌的右手边摆好,再把笔袋放在正前方……对此,人们看法各异:有的家长直接告诫孩子“你有必要这么‘作’吗?”有的大学生却认为“化妆并不单纯是为了追求外表的美丽,这也是一种让自己‘仪式感’满满地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就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