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大珠小珠落玉盘。
2、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⑦ 家叔以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 ⑧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 ①⑥/ ②③/④⑦/ ⑤⑧ B. ①④ / ②⑧/ ③⑤/ ⑥⑦
C. ①④/②③/⑤⑧/ ⑥⑦ D. ①⑥/③⑤//④⑦/ ②⑧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使许多字眼起了变化。
B.同生命和人类起源一样,宇宙起源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科学前沿问题。
C.星期天我们去郊游,山上那么多杜鹃,令我们游兴大发。
D.北京一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配方独特而驰名中外。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大王少假借之
B. 以其无礼于晋/恐惧不敢自陈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所以遣将守关者
D.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沛公居山东时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中央要求各级干部切实改进作风、大力发扬勤俭节约,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
B.“惊蛰”是指“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蛰伏在泥土中冬眠昆虫的时期,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C.人大代表关于进一步美化和发挥水系工程的功能的提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市政府组织专家讨论并制定具体措施,使该提议有更强的可行性。
D.“琶洲移动支付岛”项目由腾讯微信携手海珠区发展和改革局共同打造,首期项目已实现区域内围绕微信支付为核心的智慧生活体验全面覆盖。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统计)
材料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新时代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发展体系构建提供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总指导。
要创新教师发展体系的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破思维惯性,真正领会“双减”工作的精神实质,坚定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方向,凡是不符合这一精神的要坚决改正。要协调教师发展中的职前和职后,信念与能力,教学与研究,教书与育人,减负与提质,校内与校外,师生与家校等关系,以“双减”工作精神为指引,加强能力培训,在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过程中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破解“双减”推进中的各种难题。
要以绿色理念构建符合“双减”精神的教师发展长效机制,立足国情世情开展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建立教师的终身学习生态,以好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要以开放理念拓展和充实教师发展体系,要站在“两个大局”的历史高度,着眼教育的未来,汲取世界各国教师发展的有益经验,培养教师开放的视野。要秉承共享理念,将服务社会进步,服务终身学习纳入教师发展目标,推动教师发展成果和学校教育资源更好地影响和辐射社会。
(摘编自严帅《构建适应“双减”的教师发展体系》)
材料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教育部召开全国“双减”试点地区工作推进会,系统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及经验做法,全面分析问题与挑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党中央对“双减”工作作出决策部署以来,各试点地区迅速行动,采取有力举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中央要求和试点目标任务,还存在一定差距,各试点地区要充分认识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改革创新,务必取得更大实效。
会议要求,各试点地区——
思想认识要有新高度,“双减”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中央选择九地作为试点地区,就是要针对治理中的难题,率先试验,进行突破,试点地区必须提高认识、担起使命、扛起责任、勇于探索,为全国“双减”工作提供经验、做好示范。
把握政策要有新提升,要真正吃透“双减”文件精神,深刻理解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的配套文件,要立足当地实际,针对需要,抓紧研究出台相关细化政策,为基层抓落实做好保障。
攻坚克难要有新突破,落实好“双减”政策要求,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备改审”、实行政府指导价,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课后服务经费保障等工作,在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联合治理要有新起色,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教育部门要做好上传下达、左通右联的协调工作,推动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大治理合力。
(《教育部召开推进会,对“双减”试点提出4个“新”要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减”政策实施后,超四成民众不再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改由自己辅导。
B.只有少部分家庭决定给孩子报名一对一私教,或者私下攒班,请老师授课。
C.调查显示,在众多态度当中,保持观望态度,看后续配套措施的家长最多。
D.统计结果显示,在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上,家长最关注内容安排是否充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的报告显示“双减”工作影响社会稳定。
B.要构建适应“双减”的教师发展体系,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C.学生要有开放的视野,加强相关能力培训,会“十个指头弹钢琴”。
D.全国各地“双减”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成效,已经达到中央的要求。
【3】为使“双减”取得成效,各类主体应该怎样发挥合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求学时身体所受之苦,在风雪中“___________”,回到住处“___________”,借此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
(2)刘禹锡《陋室铭》中写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香气、姿态角度进行描写,突出了莲清逸超群的品格。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吾与点也”的生活方式是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季的衣服,“________ ,_______ ”然后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回家去。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3)《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语段的空缺部分。
(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
(2)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
(3)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
(5)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千古凭高对此,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天姥山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教师的作用。
(4)苏轼《赤壁赋》中,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发出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气势磅礴、瑰丽浪漫,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红白相映,画面鲜明生动。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3、课外文言文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去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其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知制诰 擢:提拔
B. 擒贼,斩以徇徇:巡行
C. 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俟:等到
D.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壮:认为……有豪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其皆出于此乎
B. 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作师说以贻之
D. 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今其智乃反不能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 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 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 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3)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其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14、写作
题目:家乡的冬天
要求:写一篇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写出熟悉环境中的特殊风貌,不能简单化地概括叙述,字数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