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成都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浒传》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绰号,如柴进绰号“小旋风”、林冲绰号“豹子头”、吴用绰号“智多星”、花荣绰号“小李广”。

    B. 法国的莫泊桑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羊脂球》《麦琪的礼物》《装在套子里的人》。

    C. 在唐代诗歌史上,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其中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将进酒》是他古体诗中的经典之作;杜甫诗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望岳》及“三吏三别”是他的代表作。

    D. 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体现了开阔的胸襟,词风雄壮,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豪放派的创始人,后人将他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曹雪芹写贾府众人在贾母面前的敛声屏气是为了更好地衬托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特点。

    ②在困难日子里,她们举案齐眉,相互鼓励,她非常感谢姐姐平日里对她的贴心安慰。

    ③今天餐饮业高度同质化,如果走传统餐饮业的老路,那只能是拾人牙慧,没有出路。

    ④也许我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之人们怕这父爱消失。

    ⑤昨天平顶山风和日丽,令人感觉非常舒服;今天气温有一定的攀升,但体感同样舒适。

    ⑥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定规矩,更不能粗暴地耳提面命,而应引导他、鼓励他、支持他。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是鲁国国史,与《诗》《书》《易》《论语》并称为“五经”。

    B. 《左传》是左丘明解释《春秋》的著作,传,意思是“对经书的解释”,《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和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

    D.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穷,今天一般解释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古代则指的是“仕途失意不顺”。

     

  • 4、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B.《登高》一诗颔联对仗工整,借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衬托手法的使用,例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诗人自己。

  •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水”,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清澈的,  

    A. 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集中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

    B. 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

    C. 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

    D. 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写乡村属于草木,有水有树才有了村民的扎根与繁衍,照应题目,为下文写草木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以及“我”的情感张本。

    B. 第⑥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剧痛。

    C. 第⑧段中写道,“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可以看出“我”对老家的记忆非常清晰。

    D. 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作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2第⑥段所叙写的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

    3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也用桑叶茂盛比喻情感甜蜜之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里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富贵不能淫》中展示,大丈夫应做到仁、礼、义,当他发展一帆风顺的时候,能和老百姓一同前进,相反,也要做到“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3)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

    (4) ,大礼不辞小让。

    (5)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6) ,不仁;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商隐《锦瑟》的领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典故,描绘了或美好或缥缈的梦境。

    (2) 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道出了诗人郁积心中、难以排遣的自身之苦与国运之恨。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 10、名句默写

    ⑴郦道元《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

    ⑵《短歌行》中慨叹时光易逝,当珍惜人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这一主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若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的结局。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2)《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依然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描绘出其友人箫声的凄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望

    唐·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1)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

    (2)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选自苏轼《教战守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B.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C.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D.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灭,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去其传国重器,也指国都迁移,原来的国家随之更名、灭亡。文中指国家灭亡。

    B.荆卿,即荆轲,春秋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轲。易水送别、白虹贯日、图穷匕见等典故都与他相关。

    C.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D.四方,指天下各处,泛指地面的四个方向,即东、南、西、北;也可指正方形。文中是指天下各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是针对契丹和西夏成为宋朝的严重威胁而作。《六国论》借论史讽喻现实,抨击朝廷的赂敌政策;《教战守策》倡言教民习武、能战能守和加强战备。

    B.苏洵针对六国灭亡的教训,为六国谋存国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他认为如果六国这样做,秦国就不得安宁,连从容吃饭也不可能。

    C.《教战守策》理正词严,说理精辟。文章先以设问句道出中心论点“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层层论证,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苏轼认为教民习武有很大的好处。教民以战,虽然使百姓有些恐慌,但与发生战争而百姓不会打仗的危险相比不算什么;而且百姓熟习军事还能抑制骄兵惰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写作

    不要懒懒散散地虚度生命。 ──贝多芬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卓别林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梁实秋

    结合以上名句,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关于“时间”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七百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