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诗经》里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分别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B.“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常离别,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的名称,前者是“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因为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常用来比喻亲友难以相见。
C.古代称呼人物的形式有多种,可以称字,称号,称谥号,称官名,称爵名,称籍贯等,比如王介甫,王右军,王荆公都是对王安石的称呼。“庐陵萧君圭君玉”则是兼称了籍贯和字。
D.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2、下列句中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3、下列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通晓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各的专长。
B.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醉了就枕着枕头躺下,躺下就做梦。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了荆轲的计策,就迅速带来灾祸。
D. 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国)攻击掠夺六国的人民,(夺来的珍宝)堆积如山。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大王来何操
C.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司马迁撰;《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司马光主持编纂。
B.陆游《卜算子·咏梅》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卜算子”和“天净沙”都是词牌名。
C.古人有时候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指年龄,如垂髫、总角、束发、弱冠、而立、知天命等。
D.交往言谈要重谦敬之分,如“贵庚”“见教”等属敬辞,“鄙人”“寒舍”等属谦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产生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而导致的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③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④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⑤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
A. “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而已。”(《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B.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通情感的艺术杰作。
B. 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 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D. 好的诗歌绝对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地反映当下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B. 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C. 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D. 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清代学者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书的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填空。
(1) , ,谁主沉浮?
(2)曾记否, , ?
(3)在雨的哀曲里, , 。
(4)又前而为歌曰:“ , 。”
(5)沉默呵,沉默呵! , 。
(6) ,我为鱼肉,何辞为?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
(2)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①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登临: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荆州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首句写“衰柳”“苔满地”,词人面对此等萧瑟冷落的景色,不禁想起三千里外的故国。“三千里”极言家乡之遥,其中寓有较浓重的哀愁情绪。
B. 古代路边,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憩,也是践送亲友之所。“短亭依旧残阳里”中的“依旧”一语,暗示词人正在回故国的三千里路上。
C. 下片“紫蟹黄柑真解事”属于借景抒情,与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思纯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加了诗歌的内涵。
D. 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上片以写景起,以写景结,下片结语更是一副寥廓悠远的秋水雁飞图,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深沉绵渺,悠悠不尽。
【2】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①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②,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③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④,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栗腹:燕国丞相;②鄗同“镐”,本为晋邑,当时属赵;③④ 地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 B.赵壮者尽于长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秦地可尽王也
C.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D.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廉颇居梁久之
无可奈何,死固付之度外矣 填然鼓之
C.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D.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
不然,籍何以至此?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下列对文本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廉颇失掉权势时,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客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非常高兴,让他们暂时退下。
B.乐乘离开赵国后,赵王想起用廉颇,是因为此时赵国已经没有优秀的将领了。
C.赵襄王即位,启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很久,魏国并不重用他。
D.廉颇为求起用,年老强饭,一饭斗米,坐谈间解了三次大便。赵使回赵国后向赵王报告,廉颇年老身衰,不能召用。后遂用“一饭三遗矢”谓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3分)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3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启蒙思想家魏源受林则徐之托编制的《海国图志》是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历史地理书,他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这种“魏氏眼光”使国人对世界有所了解和认识。
学者周有光说:鱼在水中看不清整个地球,人类走出大气层进入星际空间会大开眼界。我们要从世界看国家,这种“世界眼光”承载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科学家加来道雄曾说: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这种“鲤鱼眼光”让我们若有所思。
以上材料对于“从这里走向世界与未来”的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