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
B. 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C. 《雨霖铃》应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千古名句。“雨霖铃”是题目。
D.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喧 干涸 兴高采烈
B.真挚 池塘 世外洮源
C.暴躁 对联 怨天尤人
D.矫情 证券 走头无路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们男人家在外面有三男四女的说笑,又有许多游散的地方,想家的心自然渐渐地会淡下去。
B. 一万里一条驼绒地毡,没有剪短一根毛丝,也没有落下一颗土星,一碧万顷地铺向天边去。
C. 百花仙子忙向众仙道谢拜领,即托百草仙子代为收存,以备他年反裘负刍之用。
D. 你不要信他。那个猪八戒,尖着嘴,有些会说老婆舌头,你怎听他?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清华人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嘱托,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推动清华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奏响了百年清华发展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B. 曲阜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
C. 中国是一个拥有不少核电站的国家,我们应该结合国情,未雨绸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中吸取教训,全面升级核安全保障监测措施。
D. 在邹城铁山公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用清水在地上写毛笔字,他们大多旁若无人,挥毫泼“水”,点折撇捺,或娟秀,或狂放,风格各异,都颇具功底。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喜剧的价值载体 ① 是艺术作品。喜剧 ② 是以形式与内容的背离为主要特点的,现实中的喜剧蒙有某种假象, ③ 看出其喜剧的本质。艺术可以运用艺术手段如夸张、变形等揭示假象后的真实,突出喜剧性。 ④ 当本质与外在现象、内容与形式自相矛盾、倒错悖理被揭开时,喜剧才真正形成。 ⑤ ,鲁迅先生说的好,“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⑥ 就是撕开假象和伪装,暴露其本质。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只能 | 一般 | 不易 | 只有 | 所以 | 也 |
B | 只能 | 就 | 容易 | 只要 | 所以 | 即 |
C | 可以 | 就 | 不易 | 只要 | 因而 | 即 |
D | 可以 | 一般 | 容易 | 只有 | 因而 | 也 |
6、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些心理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时就用了“通过怜悯和恐惧使心灵获得陶冶”的说法,这里的“怜悯”“恐惧”“陶冶”,都已经是心理学概念。但是,他在论述喜剧时就无法沿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立论。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却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人们也习惯用心理学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例如把悲剧美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从深层心理上说,悲剧美和喜剧美,对应着人类对社会物象的仰视需要和俯视需要。
悲剧营造英雄,而悲剧英雄就是人们仰视的对象。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无关,而主要决定于他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其他物象的崇高感,也都与不可抵达有关,甚至与牺牲有关。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而悲剧美的仰视,则是这种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了。克服这种心理疲劳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仰视的高度降低;二是让自己内心产生与被仰视对象近似的因素,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但这两点,在古典主义悲剧中很难做到。那种悲剧为了摆脱人们的疲劳只能寻找新的刺激,而那种刺激总是让悲剧英雄更加走向惨烈,结果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
在西方,古典主义悲剧的转型从雨果的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产生重大突破,而真正获得理论成果的却是比利时文学家梅特林克。
梅特林克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毒药、自杀、决斗,都太偶然,又离普通观众太远,因此那种悲剧是“偶然悲剧”,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远的悲剧”。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与人人有关的悲剧,例如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这种悲剧看似琐碎却最为普遍,而且可以撬动人生的前前后后。第一根白发是一个转折点,从童年到这里的过程产生了另一种意义,从这里到死亡的过程也产生了另一种意义。这一来,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也就成了“必然悲剧”,而且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近的悲剧”。但是这种悲剧也有重大失落,那就是与悲剧美紧紧相连的崇高和庄严,不见了。
(摘编自余秋雨《观众心理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对悲剧体裁的界定,或者说对“悲剧性”的现解,是西方古典诗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悲剧人物是“比我们好”但又不完美、“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悲剧情节的主要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诗学》)。这些论断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悲剧性”。
在思考悲剧冲突时,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之后,悲剧冲突深层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在理解悲剧主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义。悲剧主人公导致悲惨结局的行动,古典诗学称之为“过失”,但这一范畴的实际内容,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戏剧作品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因为某种性格缺点或对真实情况暂时无知而采取的错误行动,也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悲剧主人公犯下过失,而又自觉承担这一过失的后果,宁愿毁灭,也不向悲剧命运低头,“通过自己的牺牲,英雄表现出配得上悲剧性之伟大”(帕特里斯·帕维斯《戏剧艺术辞典》)要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要避免在欣赏悲剧作品时将其简单化,在缺乏充分的阅读(观看)体验基础时进行抽象的思想探讨,而应该首先驻足于悲剧作品带来的情感震荡,以面对作品时的实际体验为基础,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入思想主题的探讨。这实际上是学习一切文学作品时的基本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够真正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编写说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无法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对喜剧的立论,康德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B.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只是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C.古典主义悲剧很难借助降低仰视高度和与之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来克服观众心理疲劳。
D.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常常成为悲剧主人公“过失”的可能表现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率先使用心理学概念对悲剧进行定义,体现了他在古典美学论述上的进步。
B.因悲剧美提供的仰视是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崇高且感人,故时间一长就令人产生疲劳。
C.在古典主义悲剧的发展历程中,亚里士多德、康德、雨果、梅特林克均是关键性人物。
D.“必然悲剧”比“偶然悲剧”更为普遍,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更近,但崇高和庄严缺失。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一项是( )
A.关汉卿《窦娥冤》:窦娥法场发誓愿引发天降大雪。
B.曹禺《雷雨》:周朴园偶然想起让侍萍取衬衣。
C.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D.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蘩漪是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请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悲剧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借猿的叫声渲染悲凉气氛,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也借猿的叫声表达诗人凄惨的境遇。
(3)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句子空缺部分。
(1)高山仰止,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在《谏逐客书》中,表明李斯这种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的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4)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念奴娇·过洞庭》中也有这样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笔力遒劲,境界宏阔,上片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写景转到写人,承上启下。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之所以在子路述志后微笑,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洞庭湖的恢弘气象,以衬托其博大胸襟。
(3)《桂枝香·金陵怀古》和《念奴娇·过洞庭》通过数字夸张的方式写水面广阔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铁头
(清)清凉道人①
吾邑(嘉兴)新市镇西庙前,有冯允昌者,以卖腐为业。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偶与西庙道士忤,冯于五更磨腐时,潜挟庙前二石狮,置诸庙门之外,明日,道士见而异之,雇人舁②置原所。不数日,冯又如之。如是者五六次,道士费舁之值不赀,而心疑焉,夜潜卧于庙门之内,以觇其异。一日五更,闻冯店开门声,见其挟狮而来,始悟由于前次开罪之故,遂启户出,向冯谢罪恳求。冯大笑,复以狮安于原所而罢。
其邻有与昵者,谓之日:“子头诚有力,倘以石击之,恐亦不能当也。”冯拾一石,大如碗,掷于空中,而以头承之,嘣然有声,石迸去而头不伤。人大骇,遂以铁头著名。
一日,冯偶泼水于街,适陕西贩皮客张姓者过,误溅其衣,张微詈之,冯恶声相应而出,挥之以拳。张不与较,冯自后趋至,以头撞之,张不回顾,而微侧其身,冯头适入于肋间,为其所挟,竭力摇拔不可脱。张笑曰:“吾知汝为冯铁头,然果是铁否?吾当试之。”于是骈两指就肋间擦之,冯若以利刃刊其头骨者,痛不可忍,不觉失声而号。张曰:“若然,则非铁头矣,且放汝去。再加纯钢铸炼,吾当复来与较也。”遂释之,缓步而去。冯之头红肿者旬余,于是深自敛抑,顿改故态,不敢滥用其头矣。
(选自《听雨轩笔记》,有删改)
注:①清凉道人,姓徐,号清凉道人,清乾隆年间人,生平事迹不详。
②舁(yù):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凌一乡 凌:压倒 B. 谢罪恳求 谢:道歉
C. 自后趋至 趋:通“促”,催促 D. 张不回顾 顾:回头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道士见而异之 ②伏尸而哭
B. ①潜卧于庙门之内 ②燕王拜送于庭
C. ①而以头承之 ②使使以闻大王
D. ①若然,则非铁头矣 ②沛公默然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
B. 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
C. 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
D. 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于五更磨腐时,潜挟庙前二石狮,置诸庙门之外。
(2)子头诚有力,倘以石击之,恐亦不能当也。
【5】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冯允昌的性格特点。
14、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00字。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乡土中国》一书中的章节供课上研读。你会选择哪一个章节?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要求:准确说出章节题目,理由合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