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那遥远而浓烈的年味,隔着万水千山,纷至沓来。春节,如同金色大厅里飞旋的圆舞曲,在人们心头鼓涨、发酵,日日逼近。
B.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多重危机,我们亟须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互利共嬴理念,警惕单打独斗、零和思维。
C.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屈原,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
D.昨夜,一位老者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蘸着比酒还纯的夜风,和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专心而安详。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爱因斯坦的左脑特别发达,① 他总是使用左脑。他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和形成观念的能力非常卓越。② 有趣的是,他③ 用语言④ 用非语言(比如图形)进行思考的,⑤ 是以一种跳跃的方式。完成之后,再将它转换成语言,⑥ 从左脑转到右脑。这就是“思维错位症”。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因为 | 但 | 不是 | 而是 | 而且 | 即 |
B | / | 并且 | 不仅 | 而且 | 就是 | 即 |
C | 但是 | 但 | 不是 | 而是 | 并且 | 然后 |
D | 因为 | 并且 | 不仅 | 而且 | 就是 | 然后 |
A. A B. B C. C D. D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者因此也被称为“礼治社会”。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权即是宜,也就是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正义原则的功能及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实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社会一方面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又由于纲常伦理、等级秩序而根本不可能平等。
B. 中国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时,同样采用西方的正义原则及协调机制。
C.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说明“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D. “礼”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使社会分裂,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出儒家思想中“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仁”“礼”“义”进行阐述。
B. 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内容,先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再指出“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D. 文章最后一段先阐释“义”的作用及其两方面的含义,着重强调“义”是可以超越“信”的更高的道德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可以解决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
B.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强调“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对邻人之爱和对天下之人之爱。
C. “礼,国之干也。”强调 “礼”在儒家思想及国家纲要方面的重要地位。儒家强调“礼”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D. “义”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义”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直接交代诗人归隐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4)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在蜀道行走时手摸星辰,抚胸长叹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如“__________”一句借江水月色之景,抒发离别之情;“___________”一句借月映江寒之景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3)《寡人之于国也》中,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对专注力做了强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舜与管仲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的两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行路难(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诗人追求理想过程的艰难险阻与失意无奈。
(7)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思念之情。
(8)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登岳阳楼》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均写漂泊天涯的境遇和老病孤愁的心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星宿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白《蜀道难》中写到星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虚实对比,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4)《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9、补写下列句子
(1)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
(2)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六国破灭,___________, __________ ,弊在赂秦。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怜君不得意”中“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朋友的落第令作者顿生怜惜之意。
B.“况复柳条春”中“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的情感也格外强烈了。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顿生怜悯之情。
D.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日:“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日“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D.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候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2)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青年运动员们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敢打敢拼的意志,在冬奥赛场上展现了不俗实力,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国争光”,苏翊铭说出了“00后”运动员们的心声。冬奥舞台上,中国的小将们在这场门口的冰雪盛会上演绎着年轻人的活力与担当。
同为“00后”,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