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王的演讲生动形象,振振有词,很受大家的好评。
B.他做的事骇人听闻,所以他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C.扎西在荒野上迷了路,天又渐渐黑下来了,他感到心有余悸。
D.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自然见多识广。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7年5月,勒索病毒全球大爆发,至少150个国家、30万名用户中招,中国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用户遭受感染,校园网用户首当其冲,受害严重。
②今年,大尺度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一经上线即火爆大江南北,剧中饰演“达康书记”的老戏骨吴刚可谓是老当益壮,凭借个人魅力和实力演技强势圈粉,一夜之间成为中老年网红爆款。
③高二六班小强同学学习刻苦,成绩扶摇直上,开学后成功升入了重点班。
④丹麦驻华大使馆微博发布生蚝泛滥求解救的文章后,中国网民纷纷主动请缨,愿意去助丹麦一臂之力,并放言给中国吃货一个机会,能把你们泛滥物种吃成濒危物种。
⑤说起中国股市,在股海中几经沉浮,早已厌倦了跌宕起伏朝不虑夕的投资生活的中国股民们,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⑥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每逢毕业季,大学的象牙塔内,萍水相逢的毕业生们就不得不面临就业还是考研的两难选择。
A. ①②⑥ B. ③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一得》中说:“一篇好小说,无好题目,必定减色不少;有好题目,无好结构,亦然。”小说题名是最先入读者之耳目的,如果题名新颖(别致/精致),符合读者的阅读(等待/期待),就能助益小说的销售。
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代表精英文化的经史子书,书商一般不敢篡改,但小说地位向来很低,面向的是普通大众,因而就少有(顾忌/忌惮),常随意改易书名,造成一书多名的现象。这在明清小说史上是极为普遍的。笔者据欧阳健、萧相恺主编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粗略统计,该书收录小说有异名者约二百部,而且很多小说不止一个异名。
有的小说在写作、传抄、成书、出版等过程中,就产生过多个书名。明清小说的命名方式很多,你念总在《余之小说观》一文中概括道,“有短至一二字者,有多至成句者,有以人名者,有以地名者,有以一物名者,有以一事名者……种种方面,总以动人之注意为宗旨”。这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小说一书多名的一些原因,但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二:
第一,读者阅读体验的差异。读者因受到个性喜好、知识结构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很多小说再版时,书商或编辑作为特殊读者,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定书名,有的对小说中的武打内容感兴趣,如《南北两宋志传》晚清再版时易名为《北宋金枪传》,突出杨家将所使用的兵器;有的看重小说的劝惩功能,如《绣戈袍全传》本以物命名,后改名《果报录》。
书商还善于蹭热点,紧扣读者的趣味。如晚明内忧外患,时代呼唤英雄,故书商将《三国演义》《水浒传》合刻改为《英雄谱》。鸦片战争爆发,国人开始产生海洋意识,为更能吸引读者,《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咸丰本改名为《三宝开港西洋记》。
第二,书商的销售策略。潘建国曾指出,晚清通俗小说翻印的一大弊端就是改换小说题目,欺世取售。其法五花八门,有的故弄玄虚,制造噱头,在书名上贴上所谓“志”“传”“纪”等标签;或称是“外史”“外传”“逸史”“秘史”等,如《封神演义》改为《商周列国全传》。还有的就是为了傍名牌,傍四大小说名著的自不必说,有以“奇观”改名者,如《石点头》改名为《五续今古奇观》等;也有以“才子书”标榜者,如《两交婚小传》更名为《续四才子书》等。
以上种种,不外就是利用书名做广告而取得更大的销售效益。张敏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表《小说和题目》一文,称小说好似商品,“能否引起读者的兴味和注意,将首尾读全,委实也是看着那题目的吸引力如何。所以题目是小说的广告,也可以说是引诱读者的香饵”。
由此可见,明清小说一书多名现象的产生,与读者、书商都有关系(当然,与作者也有一定的关系),是当时社会思潮、读者心理、文坛风习及商业经济等状况的折射,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销售和传播,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无视作品本身一味粗暴更名,造成书名与内容割裂,甚至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如光绪间出品的小说《白云塔》曾改名《新红楼》,其实与《红楼梦》“风马牛不相及”。此类情况不胜枚举,书商唯利是图,侵害作者和读者的权益,破坏了小说创作生态。
(节选自万晴川《“名实相生”与“名实相总”——明清小说的一书多名现象》,有到改)
【1】根据文意,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别致 等待 忌惮
B.精致 等待 顾忌
C.别致 期待 顾忌
D.精致 期待 忌惮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小说一得》的话,意在强调小说题目与结构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
B.作为精英文化代表的经史子书高不可及,因此,普通大众更愿意给小说更改书名。
C.书商、编辑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定小说的题目,一般不会考虑其他读者的阅读感受。
D.明清小说一书多名,虽在短期内利于销售,但长期以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高二学生小林的爷爷收藏了一批明清小说。在帮助爷爷整理藏书的过程中,小林发现了“一书多名”的现象。经过研究思考,他就其中几本书作出了如下分析。根据文意,这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梧山庄本《韩湘子全传》内封题“韩昌黎全传”,这是把韩湘子与唐代韩愈混为一谈
B.《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改名为《三宝开港西洋记》,体现当时国人对开港通商的反感。
C.《续小五义》改名为《续忠烈小五义》,凸显了对传统忠烈精神的追求与褒奖。
D.《好述传》改名为《第二才子书》,是书商为了达到利于销售的目的而傍名牌。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2)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天气变化无常,人很难调养身体。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马说》中写道,即使有名马,但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险恶生存环境中,不能展示千里的才华,无法成为千里马。
(3)《桃花源记》中写渔人初次被热情招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吞灭强敌的气势,而“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出师败还的结果。
(2)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卓文君的典故来写江南女子的秀美。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生动地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加珍惜的奢侈态度。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在许多古人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学习到论证分析的技巧:
(1)《屈原列传》中作者在分析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时,先指出大前提:一般人在遇到困窘的时候都会向上天和父母呼喊,而屈原在“____,____”的时候被人以谗言离间,他也自然会生出怨愤,发出呼喊,于是《离骚》就产生了。
(2)在《过秦论》中,作者在分析秦始皇灭亡的原因时,认为与之前相比, “____,____”这些和以前没什么不一样,且陈涉各方面远不如六国,列举各种因素并一一排除后,得出其灭亡的原因在于不施仁义。
(3)在《伶官传序》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对唐庄宗的事例进行原因探究:“____?”排除了这个可能性后,推断出成败终究还是因为“人”的问题。文末作者再用一个反问句 “ ___?”将从唐庄宗这段历史教训中得出来的道理进行拓展,使文章的观点得到升华,更具有普遍意义。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感叹人生空幻,借凭吊明月寄托内心深沉情感,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9、名篇名句默写。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梦游故乡无着无落的离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①。
无那②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①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②无那:无可奈何。
【1】从题材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上阕“昔昔都成玦”句,用“玦”来比喻_______。
【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哀念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8分)
(1)然 A.虽然,每至于族( ) B.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
(2)族 A.每至于族 ( ) B.族疱月更刀 ( )
(3)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4)天涯霜雪霁寒宵( )
(5)罾何为兮木上( )
(6)吴楚东南坼( )
12、请根据下面的要求作文。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宋国一个家族能制造一种防治皮肤冻伤的药,因此,这一族人世世代代都以在水中漂洗布絮为业。后来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商人探听到这一消息,出资百金,买下了他们的秘方。此人拿着这个“专利”来到南方的吴国,他知道当时吴越两国正在大动干戈,吴军将士若使用了这种药,在水战时便不会生冻疮,于是就将此秘方献给吴王。吴王得到这种药后,如获至宝,在严寒的冬天向越军发动进攻。越军虽奋力抵抗,但因将士生了冻疮,战斗力锐减,最终溃不成军。后来,吴王封给这个商人一大片土地,顿使一个小小的商贩富敌王侯。然而,原来发明这一秘方的宋人家族却依旧以给人家洗布为生。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呢?请你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