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刻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B.“就在这城里”,我说 “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刻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C.“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刻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D.“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刻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2、下列对散文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阅读要善于找“文眼”。阅读《荷塘月色》时,如能抓住“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B. 散文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情感,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景、事)抒情,《囚绿记》就是借“绿枝条”来寄托作者的情思的。
C. 散文阅读要善于通过“形”来准确地抓住“神”。阅读《故都的秋》,可以通过赏析文中多幅秋景图这些“形”,来把握全文的神韵。
D. 散文的“虚”和“实”密不可分。《吻火》中写眼神和动作是“虚”,而关于人生境界的感想则是隐藏着的“实”,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才能悟得。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学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B.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 )《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赞誉而更加奋勉。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相见遥遥无期。
(2)《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______”;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一句是“______”。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扬了宋荣子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的品质。
(2)《逍遥游》中以八千岁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3)《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生死观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滕王阁序 并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5)《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引发思乡之情、别离之绪。
(2)《阿房宫赋》中作者仅用八个字就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史实写了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将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音乐是中国诗词里常见的内容,比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赤壁赋》等。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在沉咽、暂歇后猛然爆发铿锵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把音乐的感染力描写到极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人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
(2)《咏怀古迹》运用对比表现昭君生前寥落,死后孤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又以“岂能”带出未至的“轮台”,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颔联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
C.颈联诗人招呼、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惜别之景跃然纸上,悲情切切,感人至深。
D.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以友人的身份表情达意,语言明快浅近,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忱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恍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B.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C.帝喾(kù库):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D.汤:周朝的开国君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差不多,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而生出怨恨。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人民网“文艺星开讲”推出特别策划,邀请多位文艺工作者倾情朗诵红色经典,重温峥嵘岁月,感受百年风华,传承红色基因。
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创刊词《敬告青年》中有这样一段话: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李大钊、翟秋白、鲁迅……这些知识分子皆以《新青年》为舞台,带领广大爱国青年探索救国复兴之路。
学校将举行以“让青春增值,让生命升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