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其所之既倦(得到)
B. 虽趣舍万殊(不同)
C. 信可乐也(实在)
D.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待)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些年来,交通出行成了当今社会最令人头痛的事情,大家几乎都司空见惯了过马路“闯红灯”的现象。
②获得年度好评的这幅漫画颇具特色,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③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④据统计,我国人均捐赠额远不如发达国家,也低于经济水平相类的国家,而要促进慈善捐赠,就应该细大不捐,充分尊重捐献者的意愿。
⑤针对媒体热炒的“比飞机还要快的超级高铁”新闻,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认为铁路运行加速度有一定的科学限制,不能想入非非。
⑥装修工小王见到一位电影明星后,激动兴奋地说:“你今天能到这里来,我非常高兴,改日我到你家,也会蓬荜生辉的。”
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辨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者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碰、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团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常以玉相比,以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他把危机险境当作成就英勇人格的条件,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不惧艰险、不惧牺牲、一无所惧的无畏气概。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3】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述民族精神的意义。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作者迷途知返,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 诗中写陶渊明刚抵达家门,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环境,以借此抒写自己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人格。
(3)《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看到湘江的自然美景,不由的感叹“万类霜天竞自由”,《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驾车出游,纵情山水,看到大自然生机勃勃,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类似感叹。
(4)《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上滕王阁远望所看到的山川景象。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描写八百里洞庭,秋风起树叶纷纷陨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一诗中,高度赞美了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以及诸葛亮辅佐两代君王建立蜀国壮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感叹人不是铁石心肠,想一吐为快却又噤若寒蝉欲言又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因光阴似箭,唯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而产生联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下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2)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3)《红楼梦》中的俗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隔离天日”两句。
(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6)“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姑且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三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____________。
(3)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被人称赞写得“伟丽”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 (自居易《琵琶行》)
(4)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岳潜形。 (范仲淹《岳阳楼记》)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 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如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特署镛姓名 署:签署
B. 以示劝励 劝:劝告
C. 俾俊秀入学宫 俾:让
D. 一不厌其所欲 厌:满足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B.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C.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D.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3】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博士,学官名。国子,即国子学,晋朝开始设立,与太学并立,为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古代学校的名称,在商代称为“庠” ,而在周代则称之为“序”。
B.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也是宋代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在元代,路下一般设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单位。
C. “五经”一般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四书”则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
D. 行省即行中书省,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4】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按照制度他不能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了韩镛的奏言。
B. 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 韩镛任浙西廉访司佥事的官职时,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
D. 韩镛在处理政事的空闲,经常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多。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2)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地廉政单位招聘考试,最后一道题问唐太宗是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赋分20分。只有一位考生如实回答“不知道”,考后本以为录取无望,结果却被高分录用了。对此,其他考生不理解。招聘单位说,其实,当年根本就没有环境污染的概念,而且唐太宗也没有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无答案。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