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制中,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
A.“会元”
B.“解元”
C.“进士”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口“三个代表”,闭口“为人民服务”,这位正人君子台上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实在令人讨厌。
B. 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 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D. 班主任告诉我们,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将由特级教师王军来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破晓歌声
[美]雅典娜·阿塔娜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战况日益激烈,德国人、英国人的鲜血在新年继续交融、浸染着佛兰德斯的土地。吉姆朝背后殷红的战场扫了一眼,回到营房。哨兵呼地站起来,微微一抬左手里的刺刀。
“是我!”吉姆叫道。
“吉姆?”哨兵放下步枪,“谢天谢地,你还活着。”他如释重负地说。
“你好,沃特。”吉姆招呼老朋友。沃特凝视着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想到这场可怕的战争随时随地可能夺走任何人的生命,他俩不禁打了个寒战。
“有一段时期我们压根儿没想过死亡这回事。”吉姆说。
“那是两年之前了,我们在教堂为圣诞音乐会做最后的排练。”沃特回忆道。
“你沙哑着嗓子参加合唱。”
“唱《平安夜》的时候,我砸场了。”沃特十分伤感地说,“当时尴尬得要命,因为《平安夜》一向是我最喜欢的圣诞歌曲。”
“喂,你不应该说喜欢它!”吉姆生气地低语,一下子将沃特从逝去的好时光中拽回来。
“为什么不该?”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那首歌?”
“当然知道,弗朗兹·格鲁布。”
“他是德国人。”
“那又怎么样?”
“沃特·史密斯下士,两年来,我们英国人一直在向德国阵地开火。怎么能够一边和德国人打仗一边依然喜欢他们呢?”
德国士兵雅各布只晓得冬天到了,时间融化成一片硝烟,如同白雪在千万双皮靴底下被踏成泥浆。弗兰德斯不是梦想家的乐土。所以,雅各布“不相信奇迹”。他报名参军,并非他多么想把英国人从地球上抹去,只是因为征兵已经开始,他别无选择。
琥珀色的朝阳即将升起,雅各布从新鲜的积雪上面踩过去。他年轻,头发乌黑,眼神精明沉稳,眉毛陷在额头一条深深的皱纹里。他曾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音乐家,现在却一脸老气横秋。战斗把他变硬了。
“早上好。”
雅各布弯下腰。“也祝你早上好,”他对招呼自己的士兵卡尔说,“尽管并没有什么好事儿。”
“你怎么知道呢?”卡尔反问。“或许今天是英国的投降日,我们不用再打仗了。”
雅各布嗤之以鼻,“你想要胜利?你找错地方了。”
“想想吧,”卡尔补充道,“你最后一次聆听和平之音是什么时候?自从1914年,我们就一直在跟英法军队交火。”
“那又如何?”雅各布问。
“嗯,你不认为一切总有结束的一天吗?有朝一日大家会厌倦战争,会渴望停下来听一听子弹以外的声音。”
“不!”枪炮的怒吼声中,吉姆看见沃特倒下了,他大叫一声,跃出战壕跑到好友身边。鲜血从沃特土黄色军装的前襟扩散开来。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眼下可是12月24号,平安夜——惊喜奇迹之夜啊。
“平安夜到了。”他嘶哑着嗓子说。
“不……不。”吉姆感觉自己的泪水流淌下来,“沃特,听我说,你必须活下去,你必须好起来。”然而沃特的目光逐渐散开,直视苍穹。
他说:“吉姆,我们应该合唱一首,《平安夜》……”
“坚持住,你会没事的。”吉姆哽咽得说不下去了。他试图扶起老朋友的身子,他不允许沃特死掉,可是沃特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伤口还在汩汩地流血,胸前染成一片红色。他的手紧紧抓着吉姆的衣袖不放。
“《平安夜》,吉姆。”他轻声说,“请开始吧。”
“《平安夜》。”吉姆呆呆地重复道。
沃特深吸一口气,微启嘴唇,他最喜爱的圣诞歌曲的第一句音符飘了出来。
他们周围,激战正酣。然而在那一刻,对于吉姆,全世界只剩下挚友美妙的歌声。吉姆的心在剧烈颤抖。随后他的歌声汇入沃特的歌声,帮助他把调子接下去。像多年来一样,他俩一块儿唱啊唱。
“雅各布!”一只手推推他的肩膀。雅各布跳将起来,步枪差点落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责问道。
“听!”卡尔在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大喊,“圣诞节!圣诞节!”
雅各布竖起耳朵,然后听到了阔别许久的声音。歌声越来越响亮。熟悉的旋律!
“《平安夜》。”卡尔高喊。“弗朗兹·格鲁布的歌。他们在唱!他们不完全讨厌德国人呵!”
雅各布听不见卡尔在讲什么。他侧耳倾听,全神贯注于音乐。随后他跟着哼起来,记起了歌词——突然他开始用母语演唱《平安夜》,他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隆隆的战火。
在他四周,士兵们垂下手中的枪支,瞪大亮晶晶的眼睛。朋友和敌人都停止拼杀,静静站立,屏息谛听。他们听见两个男人在唱歌——一个用英语,一个用德语——歌唱希冀地球和平的同一首歌。
当歌声余韵袅袅升入星空,大地一片安宁。
【1】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2】本文的行文构思有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分析。
【3】小说中有三处唱《平安夜》的描写,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结合文中英军士兵沃特与德军士兵雅各布这两个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做人、写文章,既不可过于直白,也不可过于造作,否则用《论语·雍也》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就不缺英雄的民族,巍峨的喀喇昆仑见证了祁发宝等英雄誓死保家卫国,勇往直前的英雄壮举,充分印证了《论语·子罕》的“______”。他们的思想境界用《礼记·大学之道》来说就是“______”。
(3)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担当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将进酒》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蜩与学鸠的飞翔状态和高度,以此来表现蜩与学鸠的见识短浅。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以“多于机上之宫女”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钉头磷磷”。
(3)面对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困境,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自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各行业的工匠要在作坊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要通过学习达到实现道的目的。
(2)《礼记·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社会老弱病残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文末用“____________”直接点出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4)《长亭送别》中用设问的手法,融情于景,突出莺莺内心极度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6分)
我国古代不乏有爱国之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情怀与精神在一些传世的诗文中常常有所体现,如:屈原《国殇》中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即通过楚国爱国将士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奋死抗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 ”等句则借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游说秦伯之举同样表现了其一片爱国之心,其说辞从“秦、晋围郑, ”开始,至“ ,唯君图之”收束,从多个角度剖析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杜甫在《春望》中用“________”写出了在连绵战火中亲人的书信对自己的重要性,可现实却是“亲朋无一字”,自身命运的悲苦和“戎马关山北”的国运,让诗人心中万分忧虑,以致白发增多,这种情况在《登高》里“_________”这句诗中表现出来。
(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3)杜牧《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青草湖
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注】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注】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应该写于《登岳阳楼》之后,系杜甫在晚年漂泊湖湘时所作。
B.首联先“洞庭”后“青草”,点明了诗人正身处由北向南的舟行途中。
C.颔联写诗人停桨夜宿,驿馆报更之声清晰可闻,烘托出环境的寂静
D.颈联写薄冰凌寒,冷气逼人,诗人望云月依稀,不知不觉已至天明。
【2】王弼在《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尾联中湖雁之“象”蕴意丰富,请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其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魏人郑安平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谒者王稽使于魏,郑安平夜与禄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此必悔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又何患哉箕子、接舆漆身为厉,被发为狂,无益于主。假使臣得同行于箕子,可以有补于所贤之主,臣有何耻?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以是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昭王闻之,拜范雎为相,号为应侯。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门下曰:“此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范雎既相,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以自资 资:以钱物帮助
B.留数月,未得报 报:报答
C.雎详死 详:假装
D.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卒:终究,最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我宁且匿车中”与“魏闻秦且东伐韩、魏”两句中的“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两句中的“而”意义不同。
C.“微行”,一般是指帝王或有权势者隐匿其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某人,以方便其行动。
D.“一饭之德必偿”,用来形容受人点滴之恩而给予厚报,与韩信“一饭千金”同为佳话。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又何患哉/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又何患哉/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又何患哉/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又何患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出使齐国,被猜疑诬陷,归国后遭受鞭笞,身受重创,又被扔进茅厕,遭受屈辱,幸亏郑安平相助,才得以再起。
B.穰侯离开后又重新回来搜查范雎,这一行为心理和《屈原列传》中放走张仪后又重新追赶 张仪的楚怀王的行为心理不同。
C.范雎不希望自己像箕子、接舆那样,漆身为癞,披发为狂,认为这样做无益于圣明的君王, 对自己而言也是耻辱。
D.须贾无知人之明,自以为是,对待投身于自己的范雎以小人之心对待,最后却落得被范雎 在不动声色中羞辱的结局。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以是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2)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1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中国味儿”可能是一段记忆,可能是种感觉,可能是一种特色,也可能是一种文化选择一个有“中国味儿”的场景,进行描写。要求:描写生动具体,主题鲜明。
②家著名影视公司计划重拍《红楼梦》,你被定为女(男)一号导演严令禁止你观看任何与作品相关的影视作品和文学评论,要求你只能自行阅读原著,体会其精髓。请阐述你对导演这一要求的看法。要求:观点清晰,理由充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