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合肥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B. 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如滚滚洪流不可遏制,近年来,党政机关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正逐步得到遏止,反腐败斗争已经呈现出平稳健康、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态势。

    C. 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父母在,不远游”。

    D. 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袖手旁观呢?

  •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组是( )

    A.与籍避仇于吴中

    B.岂管仲之谓乎?

    C.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论语》。其语醒豁、警策,因而很多语句成为格言,激励人进步。在语言修辞上,孔子可谓开山鼻祖,他最早提出辞达而已矣的观点。围绕辞达论,我们对《论语》的语言特色作一番探究,无疑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主体,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孔子辞达论的直接现实,自然依附于,表现。辞达,先得仁达,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德者必有言就是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是前提,是根本;生发,就会花繁叶茂,锦簇照人。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意思是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这些讲的是的关系:离开了思想品德的修养,的修炼,就无以言,难以辞达

    辞达,即要切合客观实际,孔子视之为语言准则,无论是在平生编述中,还是在日常言语中,都恪守不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记事述史或整理编次,只是阐述,而不创作,凭信历史,注重事实。孔子采用《春秋》为教材,在教授弟子过程中,自然要对史料进行考辨,对全书作整理,舍弃那些不合理的部分,留取其符合事实的记录。此外,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时有文字残缺。在对阙文的处理上,孔子没有为了完整而随意填补,而是明知缺漏而不妄补。存在缺陷固然不好,但比起随意填补,造成影响的程度要轻一些。从辞达论出发,在日常言语中,孔子对那种阿谀奉承的巧言,既且恨。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巧言,因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实深层原因在于巧言令色,鲜矣仁

    语言就其本身来说,无所谓好坏,但在应用的时候却优劣分明。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促进交际任务的完成,达到预期效果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大至盟约、朝会,小至君子私语,各种场合言谈如若不当,轻则失礼受侮,重则干戈相加。孔子大概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感触颇深,十分注意在不同环境中语言表达的得体。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他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材料或语言手段,使语言运用达到自然、得体、精妙的境地,在实践中丰富了辞达论的内涵。在交际应用中,孔子还提倡慎言。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指出了慎言的重要影响。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是从品德修养来谈慎言的意义。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从难、易的角度来论说慎言的道理。孔子倡导慎言,警示得体,在语言的应用上,必然不尚辞藻华丽,但也力求言以足志,达到交际效果就够了。辞达论的要义在于简明、得体、通达,绝不意味着言辞贫乏。整部《论语》,是辞达论的艺术范本,其中许多形象、隽永、警策之言,实为汉语宝库的颗颗珠玑。

    材料二

    《左传》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言辞如果没有文采是不会流传久远的。《礼记》也引用孔子类似的话情欲信,辞欲巧。而言有文”“辞欲巧的重要方法是设喻。

    《论语》中的比喻句比喻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喻材独具特色,显示出隽永的意蕴。其中有很多本体喻体看似相隔甚远,但表达效果让人拍案叫绝。学者钱钟书判定比喻优劣的标准集中在本体”“喻体两者差别的大小。比喻力求新颖、别致,就得扩大两者的差异——差异愈多愈大,对相同点的烘托愈有力度;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加出人意料。鲁国大夫叔孙武叔上朝时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子贡与仲尼相提并论,可谓浅陋至极。对此,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以宫墙高数仞,说明孔子之非一般人所能认识。作为比喻,人之与宫之,本体和喻体风马牛不相及,怎可比附?但通过窥见不见的对比及想象进行关联,不仅说明了子贡自身室家之好显而易见,更表现出夫子仰之弥高的形象难以企及。《论语》中比喻的另一特点是喻体的取材,均贴近实际,来自生活。例如君子不器”“割鸡焉用牛刀,以这些取自日常生活的喻体来比喻那些复杂、抽象、深奥的事理,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至于一些以鄙琐污秽事物为喻体的比喻,亦可化腐朽为神奇。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所取喻体虽然有伤大雅,却妙趣横生。难怪老舍先生说比喻是生活知识精巧的联想

    《论语》中还有一种语言现象——对偶式论说的广泛运用。对偶这一语言形式在《论语》中经孔门师徒的锤炼,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

    首先,对偶的句式,具有均衡美与对称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就字面义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格;二者对举所表达的意思是,君子既要修养出知者水一般的,又要修养出仁者山一般的。这样的对偶句式与单句相比,具有更和谐的韵律和更强的力度;形式上呈现出更为均衡、对称的美感。我们民族文化中讲对称、求均衡的审美心理,由此可见一斑。其次,对偶的句式,言简意赅。与那些长短不一的散句相比,对偶句由于视觉上的均衡与听觉上的韵律相结合,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工巧相粘附,所以能够更深地嵌入人们的心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既反对质胜文的粗鄙,也摒弃文胜质的虚浮,要求相宜,配合得体,作为君子,应文质彬彬。这样的句子用对称句式,把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偏不倚地表达出来。再次,对偶式论述,对照鲜明且论说严谨。《论语》大量的对偶句,一远一近、一正一反,将事理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论说,引发读者向更深广的方面去延伸思考。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个对偶句,说过去的事已不可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一远一近的论述,意在警醒人不要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悔之中,鼓励人把握未来,把今后的事做好。可以说,《论语》中的对偶句,不仅可以体现出孔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还可以折射出民族的文化和心理。

    《论语》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不亚于世界任何一个思想家、政治家的语录。人们在日常言谈或著述中习惯性引用儒家这些警句格言的时候,不仅是在体味、延展其思想的内涵,同时也必然受到其言有文”“辞欲巧的语言特色的影响。

    (两则材料均取材于张冠湘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随意填补导致的错误相比,文字残缺带来的问题更严重。

    B.“巧言令色,鲜矣仁”实际上是孔子以巧言为耻的深层原因。

    C.语言在交际应用中是可以区分出优劣的。

    D.孔子注重语言谨慎得体与时代环境有关。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论语》中对偶句的特点的一项是(     

    A.韵律和谐

    B.句式整齐

    C.言简意赅

    D.内容详实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孔子将史料补充完整,再度加工创作而成。

    B.本体和喻体二者差别大的比喻可能会更新颖、别致。

    C.喻体即便是鄙琐污秽之物,只要贴近生活就是好的。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体现了巧妙的比喻手法。

    【4】下列对《论语》词句的理解,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相符合一项是(     

    A.“讷于言而敏于行”意在强调说很容易,就不如不说了。

    B.“言以足志”意思是远大的理想值得用语言表达出来。

    C.“仰之弥高”与宫墙之高的比喻呼应,凸显孔子的贤能。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指君子不应兼具粗鄙和虚浮。

    【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论语》的语言特色并简述其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大江东去)》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

    (3)《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而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阿房宫赋》中,杜牧愤怒指责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的文章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他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离酒乡。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鸿雁”与“鱼龙”为意象,说明了游子佳人音讯断绝的情况。

    (4)《屈原列传》中,作者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它在行动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明屈原的文章意旨极为博大、意思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啼”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用比喻表现作者出仕本属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如今决定弃官归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 “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 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成就。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2尾联中“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作者在诗中“细推”了哪些“物理”,体现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卿。

    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用是知名。

    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行。

    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于官。

    (选自《宋史•韩晋卿传》)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   匆忙

    B. 故事当入对:   旧事

    C. 岂应刺候主意:   探询

    D. 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服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可实行教化。《诗》教人温柔宽厚,《书》教人疏通知远,《易》教人洁静精微,《礼》教人恭俭庄敬,《春秋》教人属辞比事。

    B. 奏课是把官吏考课的成绩上报朝廷。考课是一种按照一定标准考察官吏的功过善恶,并予以升降赏罚的管理官吏的制度。

    C. 大辟,指死刑,古五刑之一,俗称“砍头”。早期,五刑通常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以后,五刑更多为笞、杖、徒、流、死

    D.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不同人的“死”都有严格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死”,韩晋卿死为“卒”,可见其死时身份应为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晋卿坚持法度,不畏强权。在“开封民争鹑杀人”事件中,他忤逆神宗宠臣,认定此案不是王安石所认为的“拒捕争斗而死”,而是“斗殴杀人”。

    B. 韩晋卿审案公允,才干卓越。许多朝廷的疑难案件他都会参与讨论,后因为与王安石争论“登州府杀夫案”这个案子,更是在士大夫中知名。

    C. 韩晋卿持法有度,坚持原则。皇帝安排他去审理宁州的案件,这种情况要在出差前先到宫中请示,回答皇上的问题,可他接受命令后就立即动身。

    D. 韩晋卿法度谨严,不乏怜悯之心。他执法守正,为人忠厚,认为对死刑审批权应慎重。士大夫们私下里都很尊重他,不用法家的名号称呼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

    (2)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鞫弗成者,必以委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将增至近五分之二,我国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相叠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那么作为年青人、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后来人”,你看了这幅漫画又有怎样的见解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和漫画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上,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