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阜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等红灯时,一辆自行车斜插在一辆电动车前,骑电动车的大叔当仁不让又插到了自行车前面,然后两人就争吵了起来。

    B.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等人投靠日本,建立伪国民政府,这些人沐猴而冠,卖身求荣,是会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C. 学生和家长发自内心感谢老师,也是人之常情,正常表达谢意的方式,如送花、送贺卡,其实不容置喙,否则就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D. 一支平庸无奇的队伍,一群身无长物的球员,主教练的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凭一已之力让球队由平庸变神奇,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 2、下列句子中人称代词的数量(重复计算)为( )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②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A.8个 B.9个 C.10个 D.11个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被视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但最早到汉代它才被儒者明确提出,“在明清时代已经有了信仰、信念和套话(共同赞颂语)的特征”。《论语》中显然没有“天人合一”的明确提法,甚至孔子本人也没有建构“天人合一”的意向。但是,《论语》微言大义,其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而又极具张力,深入其间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天人合一”思想的义理脉络,这在一定程度上铺陈出儒家“天人合一”的着力方向。

    西方传统文化中,天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天人二分”。在《圣经》中,全能的神对人的生死祸福、使命担当等都有绝对控制权,其中的“天赋”有“天定”“天赐”的含义。如《圣经·创世纪》中,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通过“神说”而产生的,神赐予人生命、形象、食物,乃至福祉等一切。人需要做的就是全然遵从神的安排。西方传统文化如基督教中,人的一切使命源于全能的神,因而要把神放在第一位,一切行为都必须合神意,凸显“天意”的绝对价值。

    《论语》中的“天命”是主动、积极而又理性的。孔子了解天命的神秘性,却更注重它的神圣性。同时,他也不认为天命是某一具象性的存在或者目标等,儒家君子并不被天命所困,反而在明知人能力有限的同时,更加注重天命赋予“我”应当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一面,激发出为“我”当为、承担使命的勇气与魄力,追求积极有为、成已成人的有担当的人生,兼顾内圣与外王。“天”的神秘性、掌控性的让渡,使得儒者的勇敢担当不依赖于天,而是更取决于自我的理性抉择。在《论语》中有“君子忧道不忧贫”之说。忧道与忧贫不是简单的两种抉择,而是会因此区分出君子与非君子,从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状态。所以说,君子忧道,是理性抉择下充满勇气的生命担当,是在自身生命中将天赋使命与理性自觉进行的对接。孔子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呈现的正是这样融天赋、天命与理性于一体的生命担当。可见,不知所起的神秘“天命”促成了圣人君子对仁道担当的敬畏与践履。

    同时,儒者也沟通了自我与天下。他们对大德的追求不是孤立的、静态的、仅限于自我道德成就的,而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系中动态实现的,是由爱亲,到爱君,再到泛爱众这一不断外推的过程拓展出去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秉持了同样的理路,沟通了自我“盛德”与天下“大业”,消弭了自我成仁与天下归仁之间的距离。

    (摘编自张乃芳《 <论语>文本中隐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三重意蕴》)

    材料二: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也同样体现了这种思考。然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经常以神秘主义的天人观而告终,所以才会有战国后期荀子“天人相分”的呐喊、汉代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不过传统“天人合一”也自有其积极意义,它把外在的必然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统一起来,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意义,也正是这种思想熔铸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渗入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果按照现代“天人合一”论者解释的那样,把“天”看作“自然”,将“人”看作“芸芸众生的凡人”,从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其内涵仍然是多重的,至少包含三种理想范式。

    一种是以人合天,即把人的能动性强加于天,把自然界看作人的精神的外在表现和外化。近代黑格尔就曾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是“自然的存在”,第二个阶段是“人与自然分离”,在第三个阶段人与自然重新合一,即所谓新的“天人合一”。而这种最高阶段人与自然的合一,不过是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自然成了绝对精神的外化,从而把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夸大到极限。可以说当代环境危机的出现,与这种把自然放在人的从属地位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另一种则是以天合人,把人看作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认为人应该顺应大自然,而不应该破坏自然存在的状态。中国古代道家所追求的“自然”状态也就是这种以天合人的表现,要求人不要违背自然的本性,在自然的状态下生存。近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卢梭,因为对近代狭隘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不满,而主张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更是批判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类看成大自然的主宰,从而把自然看作生产过程的手段,随心利用和消耗”。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看护者”。

    真正为当代学者所称道的“天人合一”的状态,则是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处于一种互动的和协调发展的状态,人一方面要尊重大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地利用大自然。季羡林先生说:“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大自然有所索取。”张岱年先生也说:“一种全面的观点,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但是,这种和谐相处,应该建立在对天与人的理性认识之上,而不应该是建立在对天的神秘崇拜的基础上,否则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评价现代环境危机。

    (摘编自张连伟《传统天人合一的现代审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作为明确的提法最早在汉代时才出现,因此先秦时期孔子的学说里并没有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B.西方传统文化中人要无条件地服从神的旨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与之相反,表明中国人不重视“天”的作用。

    C.《论语》中的“天命”是主动、积极、理性的,促发儒者担当使命、积极有为,这优于西方人“天人二分”的观念。

    D.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不是现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而它的神秘主义外观也招致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君子重视“天命”的神秘性,但更加注重自我的主动选择,能力有限时,他们依然有承担使命的勇气与魄力。

    B.“以人合天”的观念在黑格尔身上得到了极大体现,这种思想片面夸大了人的作用,使自然从属于人,当代的环境危机与这种思想有一定关系。

    C.老子、庄子所追求的“自然”状态与西方学者卢梭、海德格尔的观念一致,这表明中西方思想家出于相同的考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避免了对天的神秘崇拜,又在尊重与利用自然的同时缓解了环境危机。

    【3】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有人在失败后,开始相信命运,选择“躺平”,选择顺从。面对这种社会现象,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能提供怎样的解决办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回忆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归鹿门歌》中,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归去来兮辞》一文中,表现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的句子是:______

    ②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③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鹏在迁徙过程中的活动范围和气势之大。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蜀道山峰的高峻和绝壁的险要。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相貌出众。

    (4)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在庭院中散步时,即使到了“_________”的时候,仍然在“_________”,这是他在借助孤松的坚贞品性坚定自己的归隐决心。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古诗常用意象,如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一句中借月下杜鹃的鸣叫衬托哀愁之情;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 ”一句也用杜鹃的传说隐喻内心怨恨,意境无比凄美。

    (2)明末陈洪绶画三闾大夫屈原的形象是峨冠博带、长剑陆离,其依据极有可能就是《离骚》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3)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是深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逍遥游》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要正确对待外界的评价,才能坦然面对荣辱。

    (5)荀子《劝学》中与当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似的一句是:“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痴儿”是作者的自嘲,但显示出一种兀傲的神情。“倚”字用得好,含有倚阁及赏晚晴两重意思。

    B.颔联描写出自己登快阁后的所见。这一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江”和“月”等景物,气象阔远。

    C.颈联中“青眼”一句的意思是:没有了“佳人”的相伴,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

    D.诗人在结尾处为排遣烦忧的“归船”、“白鸥”之想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卫律,原为汉朝官员,曾出使匈奴,后投降匈奴,被封为丁零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马畜山(   )(2)知我不降明(

    2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方式相同的一组是(   )

    A.斩常虞//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其长吏 B.反欲两主//吾妻之我者

    C.空以身草野//鱼虾而友麋鹿 D.乃得归//置人所鱼腹中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选文通过“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的环境及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假吏常惠,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副使张胜。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5第①段表现出苏武那些品质?请结合文意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