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乌兰察布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便会情不自禁地津津乐道说个不停。

    ②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③作为军工生产战线的技能带头人,游洪建填补了国内硬铝合金薄板淬火矫正工艺的空白,他在这一领域的技能水平,达到了运斤成风的境界。

    ④2月3日是鸡年首个交易日,中国央行闻鸡起舞,全线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0.1个百分点频频出手,引发国债期货暴跌。

    ⑤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右绌,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A. ①⑤   B. ③⑤   C. ①④   D. ②③

  • 2、对下列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B.若即若离:比喻能够很好地处理与人交往中的关系。

    C.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D.任人唯亲:指用人不问才德,只选和自己关系亲密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邹荻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两个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一里左右。杨绛在“菜园班”,当时快六十了,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革”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凿井、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剔掉的。有段时间,钱钟书在北京医院,女儿在西郊,杨绛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让她毫无思想准备,这个打击太大了!“我们仨失散了”。但是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摘自《时代报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既体现在文革时期,杨绛敢于为丈夫据理力争也体现在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杨绛对丈夫悉心照料,甚至钱钟书去世之后,还扛下了超负荷的重担。

    B. 文章着重选取了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全面展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C. 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 “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E. 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文革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 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开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意味。

    (3)《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望海潮》中凭借羌笛和菱歌来表现杭州人民生活快乐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一诗想象力惊人,优美的箜篌声仿佛飘到了月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表现出李凭演奏的技艺超凡。

    (3)“杜鹃”又名“子规”,叫声悲苦,古诗词中常常用“杜鹃”或“子规”来表达哀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便于控制、利于解决,所以老子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事者要把握先兆、抓住苗头。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内容虽然描写事物寻常但旨意博大,所列举事例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自己只渴望醉生梦死。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一句都在说明展翅九万里的鲲鹏和天空中各类活动的事物都“有所待”的原因。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婚后生活贫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她日夜劳作,不辞辛苦。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朋友王昌龄被贬谪之地的荒凉、行路的艰难,“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诗人将内心的愁闷寄托给明月随风飘到朋友到达的地方。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如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2)《滕王阁序》描写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天空晴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无依靠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且十分重视炼字,如本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均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喻自己对前途的忧虑。

    D.全诗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2】这首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阿房宫赋》,完成下面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中“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不敢言而敢怒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燕、赵之收藏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是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以上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和认知,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