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根据《伯夷列传》和《太史公自序》两篇,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自序》选段主要包括临终受教和发愤著书两部分。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嘱托,也表明了他要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
B.司马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描写凝重。而司马迁写到自己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时的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通过《伯夷列传》,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②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借
B.①我决起而飞。决:决定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往
C.①朝菌不知晦朔。晦:昏暗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
D.①未有知其修者。 修:修养
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沮:沮丧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语言的节奏是三种影响合成的。第一是发音器官的构造。呼吸有一定的长度,在一口气里我们所说出的字音也因而有限制;呼吸一起一伏,每句话中各字音的长短轻重也因而不能一律。念一段毫无意义的文字,也不免带几分抑扬顿挫。这种节奏完全由于生理的影响,与情感和理解都不相干。其次是理解的影响。意义完成时的声音须停顿,意义有轻重起伏时,声音也随之有轻重起伏。这种起于理解的节奏为一切语言所公有,在散文中尤易见出。第三是情感的影响。情感有起伏,声音也随之有起伏;情感有往复回旋,声音也随之有往复回旋。情感的节奏与理解的节奏,虽常相辅而行,不易分开,却不是同一件事。比如演说,有些人先将讲稿做好读熟,然后登台背诵,条理尽管清晰,辞藻尽管是字斟句酌来的,而听者却往往不为之动。也有一些人不先预备,临时信口开河,随临时的情感兴会和思路支配’往往能娓娓动听,虽然事后在报纸上读记录下来的演讲词,倒可能很平凡芜琐。前一派所倚重的只是理解的节奏,后一派所倚重的是情感的节奏。理解的节奏是呆板的,偏重意义;情感的节奏是灵活的,偏重腔调。
总之,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
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就音节而论,诗是“相反者之同一”,像哲学家所说的:自然之中有人为,束缚之中有自由,整齐之中有变化,沿袭之中有新创,“从心所欲”而却能“不逾矩”。诗的难处在此,妙处也在此。想把诗变成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声音组织,那是无异于斩头留尾,而仍想保持有机体的生命。音乐不能明白表现的,诗可以明白表现,正因为它有音乐没有的一个要素文字意义。现在要把它所特有的要素丢开,让它勉强去做只有音乐所能做的事,无论它是否能做得到,纵然做得到,也不过使它变成音乐的附赘悬瘤。我们并非轻视诗的音乐成分。不能欣赏诗的音乐者对于诗的精微处恐终隔膜。
诵诗在西方已成为一种专门艺术。一方面要保留音乐的形式化的节奏,一方面又要顾到语言的节奏。西方人诵诗的方法有两种:戏剧诵和歌唱诵。有些诗人根本反对“戏剧诵”,以为诗的音律功用非在产生实际生活的联想,造成一种一尘不染的心境,使听者聚精会神的地陶醉于诗的意象和音乐。语言的节奏太现实,易起实际生活的联想,使心神分散。不过“戏剧诵”它的好处在能表情。有人设法兼收“歌唱式”与“戏剧式”,以调和语言和音乐的冲突。
(取材于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朗诵就是用洪亮清晰的声音和多种语言手段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也就是文字作品的“无声化有声”的一种创作活动,通过把文字作品用声音的高低变化和不同节奏表达出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外化。诗歌朗诵是一种以诗歌为朗诵语料的二次创作。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多样化,可以书写,可以朗诵,可以品味,可以吟咏。诗歌朗诵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感情的有声表达,具有表演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通过有声语言引起听者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再现场景,才可能去展现作者的情感、作品的内涵和美,因此诗歌朗诵与传统的背书不同,因为背书只要求能准确地背出来,并不要求声音的节奏和韵律。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从历代名篇佳作中挑选出诗歌进行朗诵,会改善我们做人的质地,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审美情操。如果朗诵者不深入地分析了解作品,加强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思想,而为了完成任务,粗略地了解作品,就无法表达出应有的感情。
诗歌朗诵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了很多朗诵活动,如“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华颂”“中国团体诗歌朗诵比赛”“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朗读工程”,等等,还有传统媒体制作的一系列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为你读诗》等,使诗歌朗诵的方式不断创新,也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如今中国进入信息时代,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网络视听节目占据了人们很多时间,尤其是在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去进行朗诵,中国传统的诗歌朗诵艺术越来越被淡忘了,通过诗歌朗诵传承民族文化在形式、渠道、方式、方法等方面遇到了挑战。
(取材于王彦霞、王天雯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诗既有音乐的节奏,同时也兼有语言的节奏。
B. 语言的节奏受发音器官、理解和情感的影响。
C. 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外来的形式支配。
D. 音乐不具备文字意义,它不过是诗歌的附属。
【2】从内容看,材料一最有可能出自《诗论》的
A. 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B. 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C. 第六章:诗与乐——节奏
D. 第八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
【3】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斟句酌:说话或写作的态度十分慎重。
B. 信口开河:说话没有根据,不值得信任。
C. 不逾矩:不遵守行为的准则。
D. 附赘悬瘤:皮肤患有某种疾病。
【4】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诗歌朗诵是对诗歌语料的一种二次创作。
B. 诗歌朗诵具有表演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C. 诗歌朗诵要准确、有声音的节奏和韵律。
D. 不断创新的诗歌朗诵方式越来越被淡忘。
【5】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述诗歌朗诵的意义。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新时代我们大力倡导的务实态度,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望美人兮未来,临风倪兮浩歌”,抒发思幕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3)“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鹏”,杜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哀婉,往往传达出一种凄凉之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这种凄苦之意。
5、补写出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洒酒祭月,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
(3)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4)《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横线处写出原句。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的大好局面。
②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辞为!(《鸿门宴》)
③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继而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说明晋国的野心,利用两国矛盾来离间双方;最后得出亡郑是“______________”的结论,最终打动了秦伯。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写宋荣子超脱世外,看淡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当时的士人崇尚虚无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了大自然色彩的变幻,突出了深秋山水的景色。
9、(1)“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一带。祖咏曾游宦范阳。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燕台一去”就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落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B.前两联用汉家大将营中喧声重叠的笳鼓声、严冬傍晚高悬的军旗来反衬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
C.颔联中反射着寒光的“万里”“积雪”,暗示了条件的艰苦,但读来并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反而显得异常壮伟。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所见所闻,抒望中所感,格调髙昂,感奋人心,体现盛唐诗歌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气象。
【2】诗歌尾联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岂非人事哉
D.及凯旋而纳之
【2】与“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其”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类似的“俗话”还有很多,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