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哈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婺州参军事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B. 弱冠而介立,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

    C. 服除后,不复食鱼肉   服除:守丧期满

    D. 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慕寝顿十余年   母忧:母亲去世

     

  •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①其责己也重以(全面)   ②其责人也(全面)

    B. ①不如周公,吾之也(疾病)   ②声非加也(强,宏大)

    C. ①非能水也,而江河(渡过)   ②请息交以游(断绝)

    D. ①而御六气之(变化)     ②此大小之也(区别)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B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

    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

    B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C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D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B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C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

    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

    (2)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也。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灵动的水,往往触发或见证着古人的诗情,各有意趣。它有时清幽宁静,“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 ”陪伴着李白瑰奇的梦境;有时浩荡汹涌,“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引起杜甫韶光易逝的悲感:有时惊心动魄,“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起苏轼怀想古代英雄人物的豪情。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逍遥游》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

  • 6、名句默写。(任选5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3)自在飞花轻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梧桐半死清霜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梁惠王上》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句与《礼运》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相似的意思,都流露出了儒家“仁”的思想。

    (2)《报任安书》中,作者列举周文王、孔子在困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妇女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___”与《汉乐府》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______”,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 ________。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________,________。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解答后面问题。

    乐府·杨柳枝

    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1这首诗的首句在用字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诗中第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 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媪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 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B. 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C. 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D. 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 “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奎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而薛奎十余岁就能写文章了,因此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薛奎参与政事,辅佐皇上,终于成为宋朝的名臣。

    B. 薛奎为官有善政,任隰州军事推官,平反冤狱,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性命;任莆田县令时,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无名目的租税;到蜀地做官,更是有好的政治举措。

    C. 薛奎为人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受别人牵制。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

    D. 薛奎因病要求告老还乡,皇上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奎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常根据他一生的功德,为他议定的谥号是“简肃”。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

    ②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蜀国谋士马谡曾多次出谋划策,有功于国,与诸葛亮情同父子。诸葛亮伐魏,马谡主动以全家性命立下军令状,去坚守街亭,结果却失守,导致伐魏失败。诸葛亮要杀掉马谡。有人说:“从前楚国杀掉大将成得臣而让敌人晋文公心喜。现在天下未定,而杀掉有智谋的大臣。这不是削弱自己而让敌国得利吗?”诸葛亮流泪说:“孙武能够制胜天下,是因为他严明军纪。不守军纪,怎能取胜!”马谡认罪愿受处置。杀掉马谡后,诸葛亮吩咐按月给予马谡家属禄米。又想到刘备在白帝城临死前曾叮嘱他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现在果然应了刘备的话,于是懊恼自己不知人而请求自贬丞相之职。

    上述材料中,马谡、诸葛亮两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