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齐彭殇为妄作 (齐:整齐)
②门衰祚薄 (祚:福分)
③寻蒙国恩 (寻:不久)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轻视)
⑤依乎天理 (天理:天然生理结构)
⑥众人匹之 (匹:比)
⑦抢榆枋而止 (抢:争夺)
⑧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⑨列坐其次 (次:旁边)
⑩夫人之相与 (与:赞同)
A. ③⑤⑦⑧
B. ②④⑤⑧
C. ③⑥⑨⑩
D. ①⑥⑧⑨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某知名作家投来稿件,编辑兴奋地说:“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B.张玉华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大作,并在扉页写道:“李明辉敬存——张玉华惠赠”。
C.毕业十年后才回到故乡,大家一致约定,我们这些高足明天去拜访当年的老师。
D.主持人向小朋友讲述她的旅行见闻:“一条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多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可好看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传统道德史上,道德建设是一种客观存在。汉代名臣贾谊在《治安策》中曾说,道德礼法“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这里所说的“为”“植”“修”,实际上讲的就是当时所进行的道德建设。
中国道德文明发展几千年,不论甲骨金文、竹木字刻,还是经史子集、官府文书,都记载着许多伦理思想、道德规范、圣人箴言和德行事迹。其中凝结着丰富的道德生活体验,记载着民间活动和各界杰出人士的事迹。当然,传统的道德建设经验不同程度地打着历史的烙印,体现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政治意志。有国家发展、兴隆和鼎盛时期的道德建设成果,也有国家分裂和衰败时期的道德建设教训。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经验中有一条基本的经验,即社会道德价值导向规范化、制度化。道德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秩序和民族精神,表现为向善的理想、愿望和要求。这种要求或价值导向,是作为精神的东西产生的,它本身还只是“虚”的精神,而要把这种虚的精神变为“实”,即变为人民的德行和群体、社会的良好风尚,还需要有由虚变实的中介,要有一定的手段、方法、措施,使之落到实处,变成现实。“虚以受善,实以固执”,如荀子所说:“百姓晓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国古代的经验是把没有规定性的向善精神化为具有一定规定性、具体的、确定的、可操作的纲纪、原则、礼仪,以及各种特殊规定所形成的风俗等。
风俗是自由的自然,因而,一个社会的风俗就是这个社会的时代精神,就是这个社会用以判断善恶是非的直接价值标准。黑格尔曾说:“一个人必须做些什么,应该尽些什么义务,才能成为有德的人,这在伦理性的共同体中是容易谈出的:他只需做在他的环境中所已指出的、明确的和他所熟知的事就行了。”社会风气就是伦理实体的精神的具体表现。
看一个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精神,只要看这个社会的社会风俗即可。一个社会中具有生命力、代表未来方向的时代精神,只有成为这个社会的风俗,才能成为真实的。不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风尚习俗,注定失却存在的理由,注定要从历史上消失。同样,一个游离于社会风尚习俗之外的时代精神,也很难说是真实的时代精神。只有成为社会风尚习俗、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时代精神,才是真实的、长远的。
风俗习惯的文明变迁,离不开教育。教育不仅是理智理性的知识教育,更是一种实践理性的生活教育。这种生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多方面、多环节的反复,形成一种稳定的记忆,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与行为方式。
教育在改变社会风俗习惯中的作用机制有二:其一,激发、唤醒主体对善的渴望及其人生理想,形成善的精神习惯。主体对善的内在渴望,使主体不仅能够获得成人的方向,而且还能够获得战胜既有危害人性健康生长因素的力量。其二,通过规范塑造与示范引领,使主体形成好的行为习惯。风俗习惯的形成或矫正,既不能没有先进分子的示范引领,也不能没有法制规范的强制,二者配合一体,方可促成社会习惯、风尚习俗的定向转变。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精神风貌、风俗习惯,总须加以引导,才能走向更加文明的境地。一种不加引导、顺其自然的社会,其精神难免流俗。只有作为社会良心的先进分子处于社会精神的引领地位,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形成浩然正气,富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节选自宋希仁《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特点》,《光明日报》2019年7月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道德史上存在道德建设,是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首次提出的观点。
B.古代典籍中,凝结着古人的道德体验、活动或事迹,蕴含着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C.社会道德兼具虚实两种属性,是对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秩序和民族精神的反映。
D.风俗为自由的自然,不仅是社会的时代精神,而且有引领社会发展、未来方向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精当有力。
C.文章引用荀子的言论,阐释了道德价值由虚变实,方可“虚以受善,实以固执”。
D.文章最后一段阐释了教育在改变社会风俗习惯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及其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金文、竹木字刻、经史子集、官府文书等道德经验载体,都无一例外地被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
B.对时代精神而言,其成为社会风尚习俗、并且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是其能够真实、长远的前提条件。
C.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及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与文中主体的“善的精神习惯”“好的行为习惯”理念是一致的。
D.先进分子的示范引领与法制规范的强制二者配合,且先进分子必须处于社会精神的引领地位是社会蓬勃向上的必要条件。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兼用夸张、比喻及反问的修辞手法,批判了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4)《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音乐曲调从高亢到低沉变化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极言山之高峻险拔,让人感到惶悚不已。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2)《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4)《归去来兮辞》中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将精神上的孤傲、安适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中写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诗人流连孤松,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早晚勤勉修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是说《离骚》善用香草美人隐喻政治理想,“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却不失分寸;“_______”是说《离骚》虽怨气郁结,好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_______,_______”来写离别相思之苦。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陆游在《书愤》中,以“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以诸葛亮自况,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2)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
(3)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_____________。 (《离骚》)
(4)《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
(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取”与“用”对比强烈,一针见血地批判了秦的“纷奢”。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运用了“ _____,______”两个喻证,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 ________”的境界。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
君泛仙槎①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②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槎(chá):木筏。②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君”称朋友,以“仙”修饰朋友所乘之船,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尊敬与赞美之情。
B.“后日相思”两句是说作者的思念之情将随着朋友到达天涯海角,运用的是虚写手法。
C.下片首句是对朋友的嘱托,是希望他上任之后切勿佩戴明珠翠羽,不要注重打扮。
D.末句是想象朋友“政成”之后朝见天子时的样子,“衣袂翩翩”写出了他的踌躇满志。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知府黄懋奇原文,补诸生,遣入学,举乡试第一。
正统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十二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肄业,直经筵。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帝至,命谦讲《国风》,原讲《尧典》,皆称旨。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对。帝曰:“品同耳,何相兼为?”进二人侍讲学士,兼中允。寻进左春坊大学士。
天顺初,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下狱之明日,命入内阁预机务。石亨、曹吉祥用事,贵倨,独敬原。原朝会衣青袍,亨笑曰:“行为先生易之。”原不答。寻与岳正列亨、吉祥罪状,疏留中。二人怒,摘敕谕中语,谓阁臣谤讪。帝大怒,坐便殿,召对,厉声曰:“正大胆敢尔!原素恭谨,阿正何也?”正罢去,原得留。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贤通达,遇事立断。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其年冬,进翰林院学士。
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体素丰,至是羸瘠。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性俭约,身无纨绮。归装惟赐衣数袭,分禄恤宗姻。
(节选自《明史·吕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B.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C.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D.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科举时代对秀才的通称,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赠,追赠,指古代皇帝给已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C.便殿指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是古时皇帝宴饮休息的地方,也称为“别殿”、“别宫”。
D.《国风》指《诗经》中的民歌,《诗经》中还有《雅》和《颂》,《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原不媚权贵,是非分明。当权的石亨要帮他换去代表低官职的青袍,但吕原却和岳正—起列举石亨的罪状上奏朝廷。
B.吕原文才罕见,熟读经典。他和倪谦讲解经典,符合皇帝心意,皇帝认为二人的才能和官品不相称,故提升了二人的官职。
C.吕原十分孝顺,依礼守丧。归葬父兄时,他在船中睡在草垫上,因为过度哀伤身体受到损害,回到家中刚办完丧事就去世了。
D.吕原俭朴节约,关心族亲。他不穿绸缎,回家穿的衣服只有皇帝赐予的几套,他将自己的俸禄分出来接济宗族亲戚。
【4】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
(2)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宁折不弯”,也有人说“宁弯不折”,对于这两个观点,你更赞同哪一个观点?或者你有其他相关的见解吗?
请自定立意,写一个不少于 300 字的议论文段。
要求:1、开头亮出观点;2、至少两条理由;3、阐述每一条理由时,可以道理分析,可以举例子,可以引用名言,也可以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
邮箱: 联系方式: